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虽然到了高中阶段才能更多的接触阅读理解,但初中阶段却是大量阅读的预备期。如果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忽略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训练,那么高中年级突出或侧重阅读就成了问题。所以初中阶段就应该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为以后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阅读是一种交际行为,是学生与语篇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看了标题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预测和期待,在阅读时会动用自己已有的全部知识经验或…  相似文献   

2.
周春燕 《广西教育》2014,(17):108-10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重视数学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数学阅读能力也应当注重培养,不可偏废。学生如果要吸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就必须掌握数学语言,而数学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从数学阅读开始。下文笔者谈三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做法。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读。  相似文献   

3.
生物阅读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在适当的地方,手脑结合,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在遗传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着力点可以放在研读课文、研读信息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艳芳 《广东教育》2004,(10):48-48
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甫入学教师就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插图人手,到公式,到数学语言表达,一步步地悉心指点,培养他们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教师不断地提出要求和进行深层次的指点,他们阅读的能力会逐步增强。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形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大有裨益,甚至终身受用。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呢?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就能使语文课堂变得真实而又鲜活灵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伴随中国教育改革的变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的明显。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的掌握最终要体现在读、写能力上,而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阅读入手,以读促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华罗庚曾介绍过自己的读书方法:看了题目后,不急于看下去,而是先想一想、猜一猜作会怎么写,再去阅读,将作写的与自己想的、猜的进行比较,书上写得好的就吸收,不如自己的就跳过去。他的这种方法可谓高效的猜读法。虽然这种方法对阅读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但在新课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今天,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写话是低年级特别是农村孩子的薄弱点,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变得口齿伶俐,又能说会写呢?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主动积极地学、问、想、写。写话教学中,我极力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9.
以我有限的经验: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意志,要提高他的写作水平便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想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去写,教师必须是个开明的人。有独立意志的学生最怕愚昧而固执的教师。客观地看,教师的智慧要低于五十名学生之和,他的阅读视野也可能要小于五十名学生之和。学生懂的好多  相似文献   

10.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英语打好基础。这一规定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可忽视,尤其阅读能力更不能忽视。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有很大影响。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好字呢?一、培养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学生对写字感兴趣是写好字的前提。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由被动变得主动,  相似文献   

12.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不外乎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个方面互为基础.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就越发显得迫切了。阅读能力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英语听、说、写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地阅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它往往让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头疼。而语文课教学成绩的考核,都要看学生的作文写的如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给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想法:首先要多读。所谓多读就是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阅读内容可根据课堂内容来选择,比如学习《燕子》那篇…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阅读理解题做得好,仿写题也做得好.作文写得差的学生,阅读理解题做得差,仿写题也做得不好.因为,自己作文水平高,看别人的文章才能看出门道;自己作文水平不高,看别人的文章,看不出个门道,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也就无从下笔.这其实说明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这当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低年级学生练习写一段意思明白而又通顺连贯的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想写、会写甚至爱写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力可以说是作文的基本功。我想这项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也不是一两堂课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要有一定的过程,要靠长期地积累。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呢?通过平时的摸索和实践,我想来谈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一、看一看,训练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8.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大纲》对于中职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我认为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法、读书有趣、读书有得,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话是写作的基础。要想让学生乐于写作,就要为学生打好写作基础,也就是让学生掌握好写话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写话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提醒,会很自觉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