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4.
要写好退修信曹竹平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两大任务是选稿和改稿,这里只谈改稿。改稿包括两项工作。一项工作是把无用的词、句、段删去,把必需的词语加进去,把不合适的次序改过来。这一部分工作做得怎么样,不对原稿,光看报刊上印出来的文字,是不大容易判断的。另一项工作是发现稿件里的语病,把它改掉。这里所说语病包括事实方面的错误。语病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粗略地分成四类举例,出处不一一注明。  相似文献   

6.
我们爱看《稿件评改》专栏。编辑把原稿同修改后发表的稿子同时登出,读者对照着看,原稿中哪些好,哪些罗嗦,对通讯员帮助很具体。《“小两口”种菜记》的修改稿中,将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加以解释,读者感到很具体,很受启发.原稿调查不够,缺少事实材料,面不够水来凑,以议论代替材料就是水分。编辑改稿时删去了这些空话.这些评语,通讯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稿件评改》栏是初学写稿者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7.
谈编辑改稿     
编辑修改稿件时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消除原稿错误,把稿件修改好;另一种可能性是在修改中产生错误,把稿件局部改坏了。编辑修改稿件时,要清醒估计到这两种可能性,尽力争取前一种可能,避免后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报刊编辑整日伏案改稿,他面前的稿件带着共同的要求:物化成印刷品。这一现象容易导出这样的结论:编辑是个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检修员,编辑工作就是接受作者的稿件然后送去物化这么个单向过程,仅此而已。这就错了。事实上,稿件作为媒介,极为密切地联系着读者、作者和编辑,编辑工作的实质和首要任务在于对稿件实际阅读效果和社会必要效果的预测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改稿,帮助作者强化稿件  相似文献   

9.
报刊编辑整日伏案改稿,他面前的稿件带着共同的要求:物化成印刷品。这一现象容易导出这样的结论:编辑是个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检修员,编辑工作就是接受作者的稿件然后送去物化这么个单向过程,仅此而已。这就错了。事实上,稿件作为媒介,极为密切地联系着读者、作者和编辑,编辑工作的实质和首要任务在于对稿件实际阅读效果和社会必要效果的预测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改稿,帮助作者强化稿件对读者的影响,才能办出社会效果明显的报刊来。因  相似文献   

10.
曾垂超 《出版广角》2013,(Z1):68-69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要坚持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个人"改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本科大学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好,编辑的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好稿中挑选优稿;而在高职院校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差,编辑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改稿:收到稿件后,依刊物要求对它进行修改,或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使它的学术水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它更顺利地通过审稿程序。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十几年,对初审阶段的改稿深有体会。"改  相似文献   

11.
新闻单位的编辑顾名思义是对通讯员、记者寄发到报社编辑手中的部分新闻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如原稿不精炼,编辑应当加以删减,逻辑性不强,编辑可以把一些句子调换一下位子,原稿有语病,语言不规范,编辑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可以修改;个别提法不准确,可以改为准确的提法;原稿中概括性的语言写得不好,可以根据稿件提供的材料,重新概括;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3.
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人民日报记者部改稿实录》栏目,主要根据人民日报有关负责同志及记者部编辑修改驻地记者稿件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改稿详情及编辑修改说明,原汁原味地刊登出来,文无定法,改稿亦见仁见智,我们开辟这一栏目,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新闻业务的交流和探讨,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以后的一种业余爱好和执着追求,所以几年来,我年均被新闻单位用稿100篇以上。我的体会之一是,把自留底稿同见报稿件进行比较,知道编辑修改在何处,研究为何修改,使我从中觅得了不少如何修改稿件、写好稿件的“妙方”。 一是进行标题比较。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引人注目,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盐城矿务局把质量品种效益  相似文献   

16.
要写好退修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 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确切的解释,对欠缺的内容也没有加以充实和补充,甚至有时退修的稿件竟没有回音。对这种情况,编辑是十分恼火的,因为稿件的流失使有关人员花费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在编辑,原因是退修信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7.
自编袖珍《改稿须知手册》破题:自编,自己编辑;袖珍,小巧;《改稿须知手册》,关于修改稿件必须知道的事项、规则的手册。哈哈!这岂不纯属废话么! 真的吗?可它是我多年来编辑生活的一点切身体会呢!不怕见笑,权且忝为经验,奉献给有志于做好编辑工作的青年诸君。事情是这样子的——五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学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在修改稿件中,对一些用词用语,既不懂得,也不在意。比如,碰到稿子里有“满清”、“洋灰”、“老革命根据地”、“公尺”、“公升”这一类词语,我都不予改动。后来,党和政府陆续发了一些文件,对一些  相似文献   

18.
从编辑的改稿中总结经验,也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一种方法。我每次发稿,总是一式两份,一份寄报社,一份留底。留底的目的是为了将原稿和见报稿逐字逐句地加以对照,看看编辑将哪些地方作了改动,然后用心问几个为什么,即:编辑为什么在这儿作改动,改动的好处是什么?从中学习。1985年2月28日《工人日报》采用了我一篇《让他们过好“交接关”》的稿件。原稿1300多字,见报稿只用了其中一段和末尾点题的几句话,共400多字。为什么只选了中间的一段?重读原稿我才发现,其他几段都是泛泛议论,  相似文献   

19.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20.
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修改稿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在改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笔误,而影响新闻效果的事也是有的。笔者把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感受略加归纳,写成《改稿“三忌”》,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