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不少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遇到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学”专栏决定开设“教学门诊”。上至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下至某一教材的教学难点与方法,不论问题大小,只要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都可以到“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 在体育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体育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对我说,不是说体育是为了增进健康吗?我身体很健康就应该给我打及格。此话虽是他一个说的,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还不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师范院校体育课的任务是什么?诚然,增进健康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体育教学对于师范院  相似文献   

3.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单调和枯燥之感,不愿多作基本动作的练习,而喜欢“放羊”式的教学。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和实验,发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假定信息”反馈原理效果很好,学生不但上课的兴趣很  相似文献   

4.
<正>在从事了20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阶段排球教学中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尤其重要,以下是本人在排球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中遇到的几点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正> 王晓明同志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门诊”中提出如何正确对待体育课教学中的“严”与“活”的问题,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我想谈点个人看法与王晓明同志一起研究。“严”与“活”,属于体育课的教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研究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并找出了不少“病因”和“治疗”的“妙方”。其中,教学内容安排随意、重复无序,使体育课失去了思维的深度,失去了问题,更失去了体育学习的价值,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我在常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假设、尝试练习——合作练习、验证假设——再现情境、问题解决”中,掌握基本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体育情感体验。一、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按照纽威尔和…  相似文献   

7.
一、选题依据所谓“三基本”即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何教会中学生“三基本”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这是当前中学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如能得到园满的解决,将会克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形式,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发展高中女生的智能;培养他们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教学  相似文献   

8.
陈云芳 《体育师友》2011,34(2):29-30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而注意力集中与否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文章就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并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罗兆杰 《体育师友》2010,33(1):34-34
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实行的是集体授课制,由于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水平、专项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经常出现“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何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是目前不少体育教师共同存在的困惑。在今年全市的小学体育优质课比赛中,我从一节普通的体操复习课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面临的重要难题反映在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的5组“热词”之中:①“立德树人”“四位一体”代表了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和定位问题,提示学校体育应完成“人才之育”的重任,并通过创新方法论和教材体系落实“以体树人”;②“健康中国2030”“体质提升‘三精准’”代表了当前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学生体质的现实需要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钢尺子”和全新的“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的方法论为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提供了机遇;③“教会、勤练、常赛”“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体育走班制教学”代表了体育课程的价值体现和科学性问题,“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等难题的有效方法;④“体教融合”“校园足球”代表了解决历史形成的“体教分离”“举国体制”制度困局的问题,“体教融合”是瞄准“新举国体制”建立的体育制度重大改革,“校园足球”则是“体教融合”的“首战”;⑤“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代表了如何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利用考试制度创新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有着30年历史的“中考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再次让“高考体育”成为可期待的新的体育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当前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班级授课时人数偏多,学生体质差异较悬殊。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很难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就这个问题,国内不少体育工作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兴趣爱好,按体能分组教学等。就目前来看,只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因此,我们就体育课分层次教学进行探讨,利图从改革  相似文献   

12.
对体育“差生”实施“成功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身体素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我校87级高一4个班级共有18名体锻和体育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俗称体育“差生”。自从国家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来,体育“差生”面临着毕业和升学的实际问题,矛盾日趋尖锐。为了全面提高体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体育和理解体育”。因此体育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体育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体育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生活化”的教学已“变味”、“走调”,进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4.
"发现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法”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发现法”教学运用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喜见《中国学校体育》今年第一期“体育教学专栏”新开设了“教学门诊”,对体育教学中的疑难病症向各地广求“祛病良方”。这是独具匠心的编、读妙计,广大读者无不拍手称快。人欲防病,靠常锻炼。同样,预防教学之“病”,靠努力钻研、刻苦实践。若发生疑难病症则求教于同行师友。安徽省孙小虎同志求询“班上学生人数多,一个体育教师上课困难重重,希求诊治”。读后我有同感。我并非“良医”,而是也曾遇到过同样的病症,后来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长期摸索,多方求教,才获得一些经验与教训,竟也似“久病成良医”了。上体育课学生人数多的弊病在城市普遍存在,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达70名之多,很难布置场地、分配  相似文献   

16.
立定跳远是小学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陈旧的教学,立定跳远的课堂比较单一、沉闷、枯燥,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难以体验成功或乐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让“闯关”游戏走进立定跳远的课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我把此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7.
体育起源论     
问题的提出体育起源问题,是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以及其他体育理论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这些学科在研究中首先遇到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什么“体育史观”去观察体育和解释体育这一重要社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效果,并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构想。类似于工程师编制的设计图。在体育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搞好教学设计呢?本文从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出发,试图从下列六个方面来谈谈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目标问题上,传统的教学主要受生物体育观的束  相似文献   

19.
会讯     
<正> 1991年7月20日至27日在广西桂林举办了全国体育数学暑期研讨会。会议由中国SIAM体育数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体育学院、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体育系、医学院等单位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及体育数学教学人员,共计30人。会议就“数学模型方法在体育中的应用”、“运动科学选材中数学方法”、“序结构与体育运动”、“体育中若干待解决的数学问题”、“发展体育战略,体育人才预测及教育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并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在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体育与卫生保健教学相脱离。我们认为,应当把锻炼与养护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当前理论知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依据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中心是传授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中心是解决如何通过“运动”去锻炼人的身心,培养“完人”。其实,从体育锻炼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过程来看,锻炼主要是一个通过运动消耗人体能量的、引起强身健体“诱因”的异化过程,真正产生强身健体作用的同化过程是运动后的恢复。在人体运动之后的恢复过程中,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