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将近10年,我仍忘不了那标题。197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要相信农民会种地》,并加了300多字的编者按,提出“要相信农民会种地,把生产安排和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单凭‘长官意志’瞎指挥,就会败坏和削弱党的领导。在早先荒唐的年代里,不但每亩地种什么,而且怎么种,都由“上面”统一布置,统一要求。“只有县委书记会种地”  相似文献   

2.
杨香菊 《大观周刊》2012,(17):87-8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剥离农民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必然要求。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我们必须以政府主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全社会共同努力,合理安排,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3.
“‘电脑农业’、‘信息农业’等名词正悄然兴起。今天的农民中流传着很多新的顺口溜,比如‘农民不出家,专家请到家’;‘啥时该干啥,电脑告诉咱’;‘当今科技就是好,种地也能用电脑’;‘种地用电脑,庄稼能长好’。有的农民说:‘过去只知道电脑能指挥卫星上天,现在电脑也能指挥咱种地了。’” 看到这样的报道,你可能会认为电脑已经在农村普及了。但是,同一篇报道告诉我们:“据2001年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局部地区粮食生产出现的滑坡现象,在当时“农民农民,种地为本”的观念影响下,写了篇《走,回家种地去》的稿子。此后,随着他对农村了解的加深,尤其是在农村挂了两年职后,才意识到当时自己是多么浅薄,后悔写了这样的稿件。贵州日报副总编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学习新闻写作仅两年时间,去年我采写的新闻述评《农民“弃耕”现象令人担忧》一文,先后被国家,及省、市四家新闻单位采用。在历时近三个多月的采写过程中甘苦参半,喜忧并存。深深感到积累资料的重要性。最早确定“农民与土地”这一报道选题是在去年九月。我姐姐结婚后长年在集贸市场上做服装生意,他们一家的责任田就交给父母代为耕种。后来看父母年纪大了,就干脆说道:“别种地了,我们做生意养活二老。反正现在种地也不赚钱,粮食价格放开后,到处都能买到。”“现在种地不赚钱。”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后来在与学校老师聊天时发现:在我市经济较为发达的郊区,“弃耕”现象已  相似文献   

6.
去年伊始,编辑部要求我们每个记者要拓宽报道领域,努力采写一些“带响”的新闻。采写“带响”新闻就要增强宏观意识,抓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农民现在致富门路增多了,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把种地当做“捎带田”,出现了荒田的现象。去年5月7日,“小满”已过,全市大田播种已结束,但我在下乡采访中,发现海洲办事处新东村有一片60亩地仍是白茬。地里只有一位74岁的宋老汉在他分得的  相似文献   

7.
赵洪杰 《青年记者》2016,(13):56-57
近两年来,山东土地托管叫响全国.这个模式连续两年写进山东省委“一号文件”.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赵润田说,土地托管是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2014年3月,国务院在山东汶上召开春季农业生产会议,汪洋副总理专门考察土地托管,并给予高度评价.同一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2015年全国农村工作会上,汪洋副总理再次推介山东土地托管模式.  相似文献   

8.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9.
不 用去搬新闻教科书 ,更不用去倒腾有关“新闻”的定义 ,也没必要再去举那个“狗咬人与人咬狗”之类早已被人们用滥了的例证 ,对待某事件 ,它属不属于新闻的范畴 ,照样可以判若分明 ,一目了然。如猫捉耗子不是新闻 ,因为普天之下的猫都捉耗子 ,故哪些猫不捕捉耗子而又能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 ,那才叫新闻 ;农民种地 ,一年四季到黄土里刨食吃不是什么新闻 ,因为种地本来就是农民的分内之事 ,而身为农民却不种地 ,而是游手好闲 ,吊儿郎当 ,却能够丰衣足食 ,那背后必藏有新闻 ;作家搞创作……等等不一而足的例子 ,还可以无止境地举下去。而如今…  相似文献   

10.
《“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发表于1987年9月24日邯郸日报)是一篇有深度的新闻。它通过人们争相观察日环食,反映了八十年代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从而较成功地体现了“科学使农民变聪明了,聪明起来的农民更相信科学”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前辈告诉我们:“小报要小办、精办。”又说:“小报要抓大问题。”如何实现上述要求,并使二者统一起来?这是众多的小报工作者在实践中正不断探索并应创造性地予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回忆一九八三年四月三十日《陕西农民报》副刊刊登的《给老婆让个座》一文的编改过程和发表后引起的反响,我以为“聚英采蕊,大题小做”的编辑方法,仍可看作实现上述要求的众多方法中之一种。《陕西农民报》是以陕西农民为主要读者的一张综合性通俗小报。它的副刊取名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种可以称得上“报道模式”的现象:每逢节日或较大的活动,在之前,“为迎接……”声声入耳;在之后,“为贯彻……”余音袅袅。感应多了,可能不当回事儿,但是稍微分析一下,至少可以提出两点疑问:其一,工人生产、农民种地、知识分子攻关、部队练兵的目的到底为什么?是为了向某个重大节日活动“献礼”的一时之需,还是为了国强民富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基层,大多 数人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没有份外的要求,对于合理的负担,他们无怨无悔。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实在太重。对此,笔者从去年夏收以来,对河南、江苏、山东三省10余个县市、近100个乡镇进行了采访。 河南省新蔡县佛商本乡的农民老万,今年50多岁。全家5口人,种7亩地,每年种地各种费用要花去近500元,全年上缴“提留”300公斤小麦(折合人民币360元),一年净收入仅为400元。 江苏洪泽市朱坝乡的农民说,他们种一季小麦,一亩地可见300公斤,按收购价卖给国家可得到360元。…  相似文献   

14.
8月28日,我们接到河北省西柏坡乡乡长王韶华辗转打来的电话——探讨“餐桌经济”转变农民种植方式的道理,询问具体的致富手段。记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接到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打来的电话了。 7月20日至27日,新华社以“餐桌经济系列报道”专栏,连续播发了我们采写的《我国餐桌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农民瞄准餐桌种地大有可为》等8篇稿件。此前3个月我们进行的不间断采访和研究,终于结成了果实。报纸广泛采用是一种收获;但多次接待来电、来访农民才是这组报道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 这组报道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劳动,是集体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各种上缴税费越来越少,现在种地我们心里舒坦!”农村税费改革,这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展的“减负”运动,使农民肩头的担子逐步减轻,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皇粮”缴纳的历史终结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广西大化县流水乡的一个小村里,农民韦克车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的税费负担卡,2002年缴纳的农业税接近100元,以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仅为65元,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税费负担。韦克车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政府又宣布我们县今年农业税也取消了。这个负担卡该压到箱底了。”在农村,农民们常把农业税称为“公粮”,…  相似文献   

16.
新年伊始,想必中央和省里与往年一样,还要出台惠农政策。为农民感到欣喜的同时,我的担心也随之而来:一些媒体又要张罗着替农民算账,这一年农民收入会增长多少。去年初,一家省电视台报道说,“今年全省农民收入肯定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一家广播电台作出预测,“今年全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已成定局”。语气坚定、自信,毫不含糊,好像全省6000万农民一年的收入由这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来发放!听了这种报道,农民大多会骂娘,文明点的会来一句,“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多次参加省人代会报道,一直关注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民收入的计划和预期问…  相似文献   

17.
说农民的话 广播是用来听的,要“上口”和“入耳”,正是由于广播的口语化特点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才赢得了农民对它的热爱和痴迷。对农广播节目内容再好,如果语言倾向于城市化,用城市居民的思维模式去看问题,让农民听不懂听不惯,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农广播节目语言要口语化,要带有“泥土味”。说农民的话,主要是因为对农广播节目的收听对象是广大农民。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要了解大千世界,接收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本领等,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4日至1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位置推出系列报道“麦收时节乡村行”,共刊发《“俺觉得种地有奔头了”》、《滞洪区里笑声朗》、《黄泛区农场土地热》、《卖粮记》等9篇稿件,其中8篇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反映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他们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多种粮食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叶东坡 《新闻知识》2006,(10):37-39
“三农问题”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政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目标是要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三农问题”统一称为农村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概念紧密相连,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脱离另外两个问题而解决;另一方面,“农村”这一概念是从更加宽泛的社会角度进行考察,能够将“农业”和“农民”所代表的经济层面和人的层面包含在内。在这个意义上,“三农问题”也就转化成了农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问题。一、农村现代化:含义和内容“现代化”一词对应的英文是Moderniza…  相似文献   

20.
他,35年写稿多达3200多篇,写稿获得各种大小奖项的证书摞起来老高,因为他是农民,不是新闻“正规军”,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美誉:“土记者”,他因写稿当上了县劳模。 这位“土记者”叫聂德国,现年53岁,家住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龙窝村。因家贫小学毕业就辍学的他,从1963年参加基本建设劳动开始,就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聂德国乐于躬耕,家庭负担沉重,事务繁忙,可再忙再累再苦,写稿子的事从来没有丢。他白天要种地,只能抽时间去采访,写作的活儿就得放到晚上,常常是点灯熬油,每日要多开支灯油费和电费不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