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雪梅 《时代教育》2007,(7Z):154-154
坚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的人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地推进人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党的领导下才能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人的发展与实现发展的条件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并且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实现的,这是一个不断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主体;人的发展是立足于当前的现实,而又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人的发展是无限的。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不断地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含四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观点。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的办学观点。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表现在: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争取最大的利益;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最深层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环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作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就要将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省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包括双重内涵,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同步互动、不断推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同时,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视角出发,“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和潜能.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人是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构成邓小平发展价值观的核心。具体体现为:邓小平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从全人类利益出发,既关心当代人的发展,又不忘子孙后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同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上有着新的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效率与公平统一及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这些伦理精神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坚持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化雨 《宁夏教育》2006,(12):4-5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臼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们党所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的具体表述与表现形式不是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而丰富与发展的。究其实质,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就是契合历史使命、贴近时代主题的群众路线。鉴于人民群众生存所需物质生活资料得以基本保障的现实,以人为本将群众路线的主体从人民群众拓展至全人类,并将终极价值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出于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科学发展观的矫正,以人为本将为了人民群众的方式指认为科学发展;为了切实地推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倡导践行人民共享理念。正是在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得以不断推进。由此,以人为本实现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人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利益者。”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前提,它昭示着人们去创造一个合情合理的世界,去创造一种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教育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由。“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基石 ,因为唯物史观的终极指向即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它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出发点和目的,以及衡量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指向。要在这个价值目标指引下,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要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集中回答“为什么发展”并由决定者“怎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中,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因此,科学发展观对指导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存观、发展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的本质特征,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把人的本质力量由潜能变为现实。在实践中奋力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发展、塑造及自我实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