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电视承担着解释、说服、娱乐等多项功能,对现代信息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受众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媒介传播内容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受众大脑而产生的主观反映。受众心理由媒介传播所触发,  相似文献   

3.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涛 《新闻窗》2005,(6):29-29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凭借自身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在众多传媒中脱颖而出,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入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李勤 《当代传播》2004,(4):29-32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体已成为社会体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的一部分。媒介的传播活动、媒介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无法抗拒环境对它的全面渗透。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明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被称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在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评论是通过媒介传播的观念信息,是一种社会产品,是社会话语的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7.
人类传播3.0:范式理论视角下的聚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传播是指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基于自媒介体系建立的,融合多种传播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建立社会文化认同为目的的一种群体传播形态.由于其融合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种模式,因此成为媒介社区中的主要信息传播形态.如果说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1.0的话,那么大众传播和聚众传播则依次是人类传播2.0、人类传播3.0.聚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不仅将营造更加辉煌的媒介景观,而且将广泛地影响日常生活、传播机制和社会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8.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9.
杨立川 《今传媒》2005,(6):15-17
传播习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在整个社会传播现象中,它具有基因性的意义。它常常强烈地影响到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或一次传播活动的面貌、成败。它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并随着人类社会生活诸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新闻事业而言,合理地利用传播习俗,无疑是新闻传播活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张龙 《青年记者》2016,(22):86-87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指出:“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观进行判断,它在传播领域内有着很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源源不断提供各种信息,并同时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或起点都是媒介,自从新闻传播事业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以审视、期待的目光打量媒介及其传播活动,思考媒介对于人的意义,由是产生了媒介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兰 《当代传播》2000,(1):44-47
长期以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或假说,都试图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时,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是否会动摇专业新闻机构的地位,在网络时代,专业新闻机构是否还能发挥它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在舆论…  相似文献   

13.
娱乐化在媒介的新闻实践中从未停止,"新闻娱乐化"在学者对它的不断批评和指责声中,成了当代新闻实践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甚至成为了大众传播媒介一种常态化的新闻制作手段。它不仅微观地表现在某个新闻产品中,也催生了新的新闻产品,甚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出重围,成为一种新闻处理手段和新闻传播策略,在形式上,丰富娱乐化的新闻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增加娱乐性内容在新闻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传媒发展史来看,中西方最早的大众传媒都是由于经济原因产生的;在西方,为了适应贸易活动的需要,信息传播成为一种职业,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出现了近代的报纸;在中国,为了配合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扩张,一批传教土、商人到中国创办了近代报纸:但这一时期中西方报纸的影响都不大,直到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利用报纸宣传新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后,报纸才逐渐在民众中扩大影响,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从一开始就既是物质的、经济的,又是思想的、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出现后,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工具,它的公开性、广泛性使之成为社会进步力量推翻专制社会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佳宁 《新闻传播》2009,(6):120-120
新闻批评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进行或隐或显的分析、褒贬、评价的行为的表象,是媒介干预社会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传播媒介的一项神圣使命。因此借分析新闻批评的原则来说明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8.
李力力 《新闻窗》2006,(6):31-32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如何能够有效传播成为媒介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受众的过程。它是有价值目标、有价值实现手段、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并且大众传播的价值是媒介在与受众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工具的媒介.在尊重受众,为他们提供信息、知识、娱乐、服务的同时,更应该追求高境界的社会价值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业迅猛发展,媒体的数量、传播的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然而,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本身是一种人文现象,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消费的审美化浪潮以汹涌之势冲击整个文化体系,新闻传播也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产生影响。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新闻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本文仅从人文导向和审美追求角度出发,讨论新闻传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