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相似文献   

2.
外婆的花儿     
顾晓晴 《新读写》2009,(4):62-63
导语 文章内容取材于生活,结合了花海唯美的画面和由此引发的深层思索,画面感甚强。面对落花残红,作者的依依伤春之情和外婆的淡定执著之意萦绕在一起,最终升华到哲理层面的思辨:鼍春残,花落——并非结束,并非终点,而是开始,是起点,是序曲……”  相似文献   

3.
落花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落花的古诗文,含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落花又叫“落英”、“落红”、“花落”、“飞花”等。  相似文献   

4.
落花有情     
花落和花开.同样能激发古人的诗兴。花开,令人联想到美丽的青春,容易产生生命的冲动:花落,则容易让人感到生命之美的短暂和大自然的无情,兴起哀伤的幽思。所以,从“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唐·杜甫《曲江》),到“水流花谢两无情”(唐·崔涂《春夕》)和“无可奈何花落去”(宋.晏殊《浣溪沙》),无数类似的题咏构成了落花诗的主调。  相似文献   

5.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鸟鸣涧》,是写他朋友的别墅所在的云溪春夜幽景的。人们对首句“人闲桂花落”曾产生过疑窦:为什么春季会出现“桂花落”呢?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目前选注版本等,对此诠释,错误有三:①认为诗中“桂花”是春桂,故有“落花”现象。以特殊替代一般的景物描写,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似不可确信。②认为“桂花”是指月的“光华”,神  相似文献   

6.
梦里花落知多少?阳光、空气、水没有生命,没有语言,因为它们所以有了生命。生命最初的模样已不再清晰,朦胧的情感如同水的表情。支起春天的诗意,扬起夏季的朦胧,唤起秋天的神话,忆起冬天的思念。但我不知道,花谢时的表情,花落归属于花的征程。无论你相不相信,站在落花之下,你会感知幸福是个最美丽的神话。成长有一种飞翔,并不需要翅膀。被美丽所封杀的丑小鸭,无依无助,到处流浪。不带任何修饰的表情,隐藏着眼中的泪光面对着冷眼。穿透他们的眼眸,深处竟是一片荒芜的沙漠。丑小鸭漂泊再漂泊,隐没在晃动着金色光辉的芦苇丛中,抬头望向天空,望…  相似文献   

7.
花落春还在     
最后一片花瓣缓缓飘落了."老师,春天走了吗?花儿都凋谢了.""不,花落了,春还在."   是的,没有花儿的春天是遗憾的,但春是恒在的.   ……  相似文献   

8.
1.对意象的理解、鉴赏。 诗歌的意象是学生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和纽带。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学生如果能够抓取体现山林寂静的几个意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就能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诗人独特感受,即对悠闲恬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  相似文献   

9.
幸福,不仅仅是无边的守望。几番扯着寻觅,才能捕捉一帧青春的背影。——题记风轻轻,吹来花落的消息。落花只是山际调零的心绪,秋风中的表情。落花瓣瓣,留下淡淡的忧伤,侵蚀渐渐模糊的思绪。失落的双眸在这样的空间停留。苦苦等待着远方飘来一支白羽的希冀,刻下一道永恒。@咯,南喀。在落日的门前,守候已失去光彩。白昼不再抚平难言的伤痕。黯然之间,一份惆怅,一种失意,尽L。已头。分明感觉耳际惊鸟的颌顶,令人啼嘘。起航的季节,莫非~页空白,宛如秋风中找不到归宿的落花?几多思索。突然,伴着狂风兴起,落花漫舞,涌起一股…  相似文献   

10.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反唇相讥曰:"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这个小故事争论的焦点虽然是菊落不落花,但其实也包含着对"落"的词义的争论,可见对"落"的词义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落"字落到了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1.
落花终归趋于凋零,梦中的幻境无法长存。年轻的张扬与现实的冷酷给人留下多少无奈和沉思。《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文字像水缓缓流过指尖,但又在所有读者的心里留下了一道明媚的忧伤。让我们一同走进花落的梦境。——前言  相似文献   

12.
论落花与伤惜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13.
永恒的初三     
春去春回来,花落花又开。转眼间,我已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而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高三伊始,独立寒秋,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万千,难忘的初三生活,不禁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还没上初三的时候,就听人讲初三是黑色的。果然, 一进入初三,我就感到初三的生活过得像罐头——压抑。告别了《数码宝贝》的  相似文献   

14.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花落去,消褪是颜色,凋零是春天。“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落了,弥漫的是凄清无奈,幻化的是情境索然。“水落屋梁浅,天寒梦泽深。”潮落去,遗下的是缩紧了身子的沙滩,逝去的是深黑的浪涛。  相似文献   

15.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16.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落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在词作中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惜春伤春、感叹时光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情怀。而在这些含有"落花"意象的词作中,则又以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晏殊的词作所最为人称道。但由于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李煜词中的"落花"一悲到底,往而不返。晏殊词中的"落花"却哀而不伤,入则能出。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各有造诣,又殊途同归。但二人词作皆是由心而发,情思深微。  相似文献   

18.
听雨     
江南多雨,雨,于我有不解之缘。 耳畔潺潺的雨声,总使我浮想联翩:唐明皇人蜀地,于斜符栈道,怅听那绵绵不绝的雨声,心伤贵妃,乃制《雨霖铃》曲以寄恨;南唐后主李煜羁拘他乡,哀听“帘外雨潺潺”,心悼故国,乃吊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山水诗人孟浩然闲居田园,痴听“夜来风雨声”,心牵落花,乃感“花落知多少”;绝代才女李清照独处闺阁,愁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念明诚,乃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9.
手握一片春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即使宅在家里,只要打开通向外界的窗户,也能感受到满满的春意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摊开手掌,盈盈一握,无限春色缱绻着些许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没有疫情,春也是个抒发春愁、春思、春怨的季节。看"满面春愁消不得",却思"一片春愁待酒浇",且听"落花啼鸟总春愁".  相似文献   

20.
露地、温室大樱桃落花落果规律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露地、温室条件下大樱桃的落花落果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露地还是地温室栽培条件下,3个大樱桃品种(红灯,红艳,佐藤锦)的落花落果均表现为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盛花后8d左右,为落花高峰;第二个高峰在盛花后16d左右,为第一次落果高峰;第三个高峰在盛花后24d左右(硬核期),为第二次落果高峰,但在露地条件下,不同品种落花落量动态不同,红灯,红艳主要集中在落花高峰和第二次落果高峰上,而佐藤锦与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的落花落果规律一致,主要集中在落花高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