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作家的人格和文格为特殊视角,阐述了人格和文格的内含及辩证关系,探讨了现代作家人格及文格的发展和分裂的原因。本文认为,作家首先应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有真正的文格,人格有失,文格也将殆尽。这就是现代作家启示录。  相似文献   

2.
苏轼天资既高,襟怀又旷,故其用情之态度乃能潇洒飘逸,而就其本身而言,文格和人格是相统一的,于是他形成一套自己的“自然”理论体系,具体到其创作过程更是以其超逸人格为基础,融自然创作心态与“无法之法”为一体后自然而成,并有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些学生作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缺乏令人涵泳的韵味.令人见出其情感的苍白与思想的肤浅。而“文格出于人格”,“诗品出于人品”。汉代扬雄亦云:“言,心声也;字,心画也。盖谓观言与书,可以知入之邪正也。”可见i提升习作者的审美品质,不仅是在提升文章的文品与文格.也是在提升习作者的人品与人格。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鹤     
苏轼以鹤为知己,苏轼诗文中反复出现鹤这个意象,赋予鹤淡泊宁静、超脱放逸的人格品性,寄寓长生久视之悟,寄托鹤深挚之情,营造诗歌悠远的艺术之美。本文试从鹤这个意象探询苏轼的人格精神漂泊之路,领悟苏轼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5.
庄学的“虚静”观直接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回归自然的旨趣。魏晋名士继承庄学的这种精神,把“虚静”作为其理想人格至上的精神状态,将其转化为审美方式,并观照山水,因此,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晋宋山水诗的山水加玄言的艺术结构,与庄学的“虚静”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姚雅丽 《教育艺术》2009,(12):56-57
写作是儿童最具个性的学习,学生在习作中表真情,说真话,实现了人格和文格的统一.在个性化习作的探索与实验中,我努力做到:  相似文献   

7.
在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下,以庄学为中心调和儒、道、释,成为宋代庄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晁迥不仅积极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庄子与佛学的关系,他还吸收佛学和老庄思想中的修道理论重新组合成“虚空为体,心息为用”的修身心法,体现了佛教心性论对宋代庄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苏轼书学总结性地运用伦理评价方法及思辨思维,确立了一套君子小人评骘体系。它以苏轼哲学对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为思想基础,以苏轼由"臣"到"人"的思想转变为嬗变契机,并以笔墨之"趣"的提出为标志,真正走向了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9.
慧心和善心是苏轼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和人生体验之中。善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吸收上,慧心主要体现在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上。苏轼之所以吸收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和释道两家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态度,是根源于他的善心和慧心。正是慧心和善心使苏轼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苏轼的命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苏轼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苏轼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因其人格与文格的善变而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存在,要真正走进这位文化巨人,理解他多变的人格与文格,自然绕不过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癫狂与理智。癫狂使郭沫若小节不保,但理智又让他大节不亏,宏观审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史各个风口浪尖的真实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郭沫若的一生:“白玉有瑕,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一提到他,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苏轼的魅力是永恒的.他的魅力源自他独特的人格风范.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对苏轼的魅力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纵观全书,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一、对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的准确把握“人格”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最权威的解释,原因是它包罗的东西、存在的形态太丰富.作者没有回避这一问题,对现有观点进行比较之后,根据对文化一词的广义理解,将人格界定为“人的文化品质”,从此入手,对苏轼的人格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苏轼的人格理想即其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又与宋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中国文化演化变迁至此,真正达到了儒、道、释合流归一的境界,苏轼的人格理想正反映出文化精神融合的这种大趋势.作者根据东坡作品中对“水”与“竹”的议论,整理出了苏轼向往的理想人格模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在中国哲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关于水所象征的道德智慧,《韩诗外传》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理者;蹈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酒     
苏轼饮酒,与他儒、释、道等复杂的思想影响和坎坷的命运密切相关,他借酒来显示自己的人格力量、人生方式、艺术方式和生命哲学,研究中国的酒文学、酒文化均不能忽视苏轼.  相似文献   

14.
黄州贬谪是苏轼的孤独精神之旅,对苏轼的人格完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在黄州获得了人格的超越和艺术才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诗词大量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教参多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实则正是苏轼在自身与外界处处矛盾中.主动调节适应自己内心,追求自我人格完善,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感悟宇宙高级理智层次的入世态度。  相似文献   

17.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人姜夔与元代曲家张可久,有诸多可比之处,尤其是二者的人格与文格方面,有突出的相通点,可以一“清”字概括。但二者之“清”在人生境遇、人格操守、作品风格和文化底蕴等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貌美者不妖娆,艺高者可使风云变色,重情者不泼辣,质洁者超凡脱俗.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的外在体现,更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