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的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诉求是“求真”——“合规律性”,“向善”——“合目的性”,“尚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以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面认识、利用和改造,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类所理想的“属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使其能真 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审美教 育,就是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生产”出懂得美的规律,并能自由创造美的“主体” 以丰富人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不断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陶养人的情操,净化 人的心灵,使其成为会欣赏美、积极创造美的崭新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实践是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 ,它充分地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真———“合规律性”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客观前提 ;善———“合目的性”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实现的理想境界。人类必须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现实世界进行认识、利用和改造 ,不断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 ,以自已创造性的活动———社会实践 ,创造出真、善、美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6.
“文明”和“野蛮”总是站在pk的擂台上,互相抗衡。人类早巳步入文明的时代,如果说“文明”是种必然,那么“野蛮”就是偶然的集体挑衅。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挑衅其实也是对文明世界的一种文化补偿。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大都涉及到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善于吸收和借鉴整个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也是人们思想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要让学生懂得吸收和借鉴的理论依据 1.人民群众是创造文明成果的主体。文明成果,既包括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也包括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创造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体。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文明成果,同样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而不是由资产阶级创造的。再说,这些文明成果也并不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独创的,是人民群众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共同创造的。如同科学无国界一样,文明成果本身也没有阶级  相似文献   

8.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莉 《神州学人》2014,(4):46-47
神庙供奉神,巴黎供奉文化。有世界的,有人类的,巴黎将世界多样的文化置放在庄严的神坛上供奉。 顶礼膜拜的是来自世界的朝圣者。 卢浮宫的一座神坛上,在光明中,站立着一座美神。她是米罗的维纳斯。她是人类创造精神的神。从史前到今天,一切创造的灵魂都是她,都是美。美是创造的动机,美是创造的源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证明,美神是永存的,永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表现在人类对对象世界的有目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心理基础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类把自我与自在区分的开始,创造出了两个世界,并在对象世界中展示了主体的力量,创造着文化。自觉的创造就成为了主体性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其他作品一样,《白痴》关注的焦点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作品通过梅诗金的形象塑造揭示出其道德倾向:首先是对近现代用经验理性来规定道德价值判断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同时重新界定了道德情感在道德伦理中的地位,特别是恻隐之心在道德体系中的根本作用,表达了以基督教为核心、以基督为人格美和道德美的标准,并以这种“美”拯救世界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恶魔主义”发端的谷崎作品在前期文学通过设定一个虚构的世界,塑造不同缺陷甚至是“恶”之性格的作品人物,奠定了追求“永恒的女性”基调。残缺的暗示、对残缺的想象能够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意识,残缺彰显“美”,艺术地塑造女性魅力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残缺与永恒的主题成为谷崎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虹》以内涵丰富的彩虹意象贯穿始终,奠定了小说具有彩虹般和谐之关的基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此作,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虹》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劳伦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深恶痛绝;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对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的积极探讨.以及对人如何真正实现自我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虹”始终衬托着劳伦斯对和谐之关的不懈追求,因而使其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生态意识和深邃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无赖"是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形象。这类形象的大量出现,是由于元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无赖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现实依据。作者借他们以透视人生,针砭世情;以创造冲突,推动情节;以正反相称,塑造人物。他们在舞台表演中,还具有批判的模糊之美,丑角化的扮相之美,科诨的娱悦之美。无赖形象在杂剧中传达了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当代中国"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对生态危机发生之源的科学批判,也有对生态文明美好世界的伦理建构,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超越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塑造生态强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从理念外化为实践,需要党的领导、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不只体现在王维每一首诗中各意象构成和谐的整体,而且他的许多诗创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优美恬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的狐精色诱母题是指狐精化为男子诱惑女性,或化为美女诱惑男性,从而使对方遭受危害的叙事母题。从狐精色诱的发生机制与叙事形态来看,其邪媚作祟与修炼嬗变具有浓厚的巫道色彩,包含着宗教劝惩与道德训诫的意义;狐精色诱的主要类型是幻化为绝美佳人迷惑世间男子,狐精既是美女也是野兽,满足了男性一种非常隐秘的、幽微的欲望,折射出特殊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9.
托尔金笔下的中土世界,具有明显的怀旧气息:世外桃源般的夏尔是典型的农耕社会、英式乡村;主人公们具有的淳朴美德、为责任而战的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形成鲜明对比;人与自然的相融相契击败了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托尔金试图用怀旧的方式解决现代世界的问题,从而在未来重现过去的完美。  相似文献   

20.
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自主性存在的女性一直是缺席的,或者说女性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同时女性的历史也是男性的创造史、书写史。作为他者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欲求构想出来的。由于男性在塑造女性时,所持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和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女性形象往往很难体现出任何稳定统一的属性,而总是趋于两极化的呈现形态:天使与妖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