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牟宗三的哲人式的艺术欣趣,直接追问的是绝对精神、理境和道体;同时他又徘徊在绝对精神与具体生命之间,触及了艺术的两难,即美要靠着生命来表现,而生命同时又限制着它。审美妙慧心在牟宗三的美学趣味(洒脱自在的生命、人生人性的净观直感和气化光彩的品鉴)中形成,并能在智的直觉中调适上遂以融会于道心,以此疏释出了中国文化"即真即善即美"的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的《淮南子》之“道”不只是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形上实存,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终极境城中开启人类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原始视野,并因之而凸显其人学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心是阐述“道通为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惶。“齐物”要在齐“心”.主旨是化解“成心”及“物论”对本真生命的遮蔽。  相似文献   

4.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6.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7.
"气"从最初的具体的客观之物,经先秦先哲们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气是宇宙的本体,是生成万物的原初物质。气一元论思想被《黄帝内经》引入医学领域后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古代医家认识天地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病养生的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还首次从医学角度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气化"理论,以"气化"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原则,认为"气化"对生命本质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其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即以柏格森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思想而启发的生命哲学;另一个是以中国的《周易》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哲学以及融合儒、道、禅的生命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它的“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无”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无为”的思想是人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老庄哲学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悖论的思维方式,以否定的形式再现对社会的理解,使之成为批判的哲学、解放的哲学、怀疑的哲学和启发的哲学。老庄哲学所给予现代人的是一种恬静、怡悦和旷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无限,使人们领悟到一种神奇的生命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经到来的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的规定规范遭遇严重冲击,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面临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重点阐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矛盾关系时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就中国文化跨世纪重建的基本路径可能及前景作出乐观描述。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荀子天道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人称道,本文从静态——"天人之分"和动态——"天人合一"两方面对荀子天道观进行考察,并对有学者认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是"人定胜天"的理解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张炜小说所展示出的畏天与崇尚自然的倾向、和合的文化精神和当代的生态意识就是得自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和领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情景统一,思与境偕、"物我两忘".中国山水画是充分融入主观情性的人化自然,是自然和人的生命精神的"写真".它要创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表现画家对空间的吐纳,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念,处处流连的情意.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气韵就是自然生命之气的节奏与和谐,它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概念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池田大作认为"中国人本主义传统"包括四方面内容: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强调人性善和天人合一;排除极端个人主义和大众享乐主义;关心民众,重视民生。池田大作许多思想如人学思想、人的革命思想等都受到"中国人本主义传统"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生态意识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通过长期原实践和思考而得出的宝贵的经验,“天地人合一”是其中心的思想。本在这一前提下,对古代人们生态意识的内涵作了清晰的分析,力求对今天我们在自然界的行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合,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也是华夏民族生活哲理的表征。作为生活理念的"和而不同"、为人准则的"和为贵"、调节机能的"中和"以及理想境界的"天人合一",具有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心理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深刻意蕴,也可为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优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