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困扰着实验区的老师,一是怎样体现中外关联的体系特点,二是如何弥合专题体例的内容不连贯的裂痕。我们认为,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中外联系与比较的方法,以探寻不同地域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经验;后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和归并的方法,以发现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主题教学策略在...  相似文献   

2.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困扰着实验区的老师,一是怎样体现中外关联的体系特点,二是如何弥合专题体例的内容不连贯的裂痕。我们认为,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中外联系与比较的方法,以探寻不同地域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经验;后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和归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史研究是否关注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对此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以19世纪的重大变革而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些例子向我们揭示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图景。宁波的例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上千年通商历史的港口城市,面对中外纠纷,可能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使这次纠纷成为本地此前多次中外交往的普通一次;土默特的例子则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游牧民族南下的趋势彻底扭转,而"三北"的拓垦所造成的社会变革,其重要性可与西方列强来华相比。这些从区域内部发现的历史轨迹,或许可以深化我们对这场变革的认识,由此社会史研究可以提供不同于传统政治史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王雷 《历史教学问题》2006,(1):85-87,84
本文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奏折和当时中外人物的日记和回忆录为基本的线索,简要的介绍广州傀儡政权的建立过程,探析当时西方和东方等国是如何审视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通过这些不同的反应的分析更加深入得洞察不同的利益是的冲突和磨合如何促进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科书体裁问题十分突出,“中外合编”是其中的一个热点。从理论层面来看,已经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外合编”作了探讨,特别是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辟一节,从概念的界定、合编的缘由、合编的模式、合编的前景几个角度分析了“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发展进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绵延古今,纵横中外,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本集聚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类方方面面的事与物的百科全书,是一门很有价值很有趣味值得认真学习的人类文化科学。但是历史学科的价值与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形成巨大反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有得到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历史课程的考试更是表现得单一、乏味,以一纸试卷检查一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从培养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有失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本文从研究建立多样化的中职历史课程考核模式的角度,寻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纵览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现实中,实然的师生关系呈现什么状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需从历史上寻其根源,因为历史是这一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中外人士对颜色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就给"颜色词"的汉译工作带来困难,一对一的翻译是绝对行不通的.本文提出根据中外人士对颜色联想意义的异同做出不同的翻译,即直译和意译.最后指出"望文生义"是翻译的大敌,把一个词放在语境中去把握它的多种意思才是解决误译问题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回顾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认识到交流是文化更新的必要途径。同时针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纵览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现实中,实然的师生关系呈现什么状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需从历史上寻其根源,因为历史是这一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当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边疆带来的挑战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现实中国都有一些应接不暇。通过考察和分析古今中外的边疆理论及其功能,发现中外边疆理论具有为不同时代的边疆界定提供依据,为谋求各国利益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边疆具体问题提供策略方案的功能。中外边疆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现代边疆问题的解决和边疆理论的建构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学派学者对"教育"内涵、教育的意义、教育研究的理解虽有所不同,但是各自看法的内涵是一致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外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比较,希望通过中外比较能够发现教育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教育研究的规律,进而给当前的教育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音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欣赏中外不同题材、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中外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特点和问题等,使之对我国德育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切合实际的了解,吸取国外德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德育工作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方毅宁 《历史教学问题》2006,(5):104-107,51
课堂应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历史教育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生命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本文以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中外交流》(华东版)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六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生命课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一、《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的教与学实践中外交流史、民族交往史一直都是历史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年间,朝野上下曾为辽东“弃地”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政争,酿成明末官场中一桩公案。此事在明清史中,以及在满汉民族关系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所以它历来为中外冶明清史之学者所注目,乃致形成一些传统性看法。本文试就“弃地”的有关问题加以考实,并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中外史家。  相似文献   

18.
祖国颂歌     
徐特立曾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不管你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地位生活在这个纷纭的世界,都应该对自己的祖国饱含热情和关爱。爱国也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爱国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体味中外名家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一、一题多解 所谓一题多解,就是指某一个或某一类题目可以用不同概念、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方法加以解答。对学生来说,一题多解一般是发散思维活动的产物。它是通过变更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伟大的护国运动,中外学早有定论。但对护国运动的若干史实,以及主要领导人物唐继尧的评价等问题,至今仍众说不一。从护国诗词韵语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实动态和历史精神面貌,还可以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思想感情,以 印证这段历史之是非,补佐其历史献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