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郑板桥画竹数十年,炉火纯青,造诣极深。他晚年有一首诗,写下了自己的经验结晶: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日里作画,竹枝满纸,夜里静思,反复琢磨,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必须“冗繁削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散文《无常》中曾说到,乡间“下等人”所喜爱的“无常”(“无常戏”的主角)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即“理而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民间露天戏剧舞台上的“无常”戏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无常”的这一性格倒与艺术的禀性暗合。我们认为,鲁迅、茅盾的农村题材创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道是“无  相似文献   

3.
聋教育的对象是聋人,但是聋人更是聋教育的主体,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在这个社会环境里生活的是他们,他们有权利了解这个世界,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过去聋校的课程强调知识的传输和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考虑到聋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也很少考虑学习这些知识对聋生将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因而课程的设计需要倾听聋人们的“声音”:聋人的愿望是什么?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他们希望学些什么?哪些东西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是怎样去解决的?学校所学的课程给…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而诗、画、乐则是艺术文化中的艺术,它们虽然名不相同,又各属艺术中的一类,可是它们却相通于中国文化的精魂。 艺和合于道。这是我国古代衡量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评价《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在论及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渐渐长大,他成长为庞大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有了自身的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在他们的文化里,文字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就选择其他的表达方式,以游戏的态度进行自己的原始创作。绘画常常是这类表达方式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成人可以用象研究象形文字的方式来欣赏儿童艺术,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最佳窗口。儿童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他们长大时,并非人人都会成为艺术家,部分原因是其它知识文化学习完善了人的表达技术。美术本身的复杂技术也使他们其中大多数的人退缩,但  相似文献   

6.
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出关>的“关”》)。“杂取种种人”,就是从众多的模特儿(他们未必都是同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身上选取塑造人物形象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概括性是很广的,其中有的如阿Q形象,则广到“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答<戏>周刊编者信》)。这样“杂取种种人”的作法,会不会使人物形象成为超阶级的呢?对鲁迅来说,是不会的。因为还有“合成一个”的步骤。“合成”,不是把“杂取种种人”的东西,简单地、机械地累加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人性论”的泥坑。鲁迅所说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作文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一大难点,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家中说话最多的是孩子,爱在墙壁上、沙地上画各种符号的也是孩子。这说明,孩子喜欢“自我表白”。作文,是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孩子为什么对此由怵而厌呢?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里所说的“想说”,就是指有表达的欲望。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在表达欲的驱动下,才能对作文饶有兴趣。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是面对老师的  相似文献   

8.
克洛齐的“直觉说”在前卫画家中影响巨大,尤其对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各种流派发生重要的影响。“跟着感觉走…”的歌声回荡在年青人的心扉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倡“直觉就是一切”“绘画完全靠直觉”,“你感觉什么就画什么”等等。甚至在学生中提倡“绘画要在情绪好的时候才能画”“学生不想画时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艺术的特殊性。” 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中,这些观点颇为流行,笔者曾和一些艺术院校的教师交谈过,他们很为奉行“直觉说”。至此,我想到,全国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之学风日下,实为令人感叹!如有的学院“一个班竟有95%的学生不到课堂上课,而封闭在宿舍和家中完成作业,”《艺苑88.4“我院教学管理初探”》我校美术班按学校规定,要能够维持正常之上课也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10.
样板戏是艺术被政治工具化的直接产物,违背了艺术自身的基本规律,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呈现出鲜明的玩偶特征:样板戏的真正指向在戏外,英雄形象成了野心家们遮蔽政治居心的脂粉,他们借样板戏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实质是让自己成为英雄;揭示样板戏工具的本质和英雄形象塑造方面的失真.旨在说明政治干预艺术的荒诞性;样板戏同时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缩影;样板戏不全是糟粕.有艺术家们的心血,保留了形式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茅盾、巴金同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的许多方面尽管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位是那样冷(冷静),一位是那样热(热情);一位是那样充满理智,一位是那样包含激情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审美旨趣上的鲜明对立和反向追求,都结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硕果.茅盾和巴金是各自凭借着自己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艺术的某种性能和特征.与此同时,在创作之初、在创作内容上,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在1927年,这两位文学家几乎同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们自觉地吸吮着“五四”时代的精神乳汁,并且力图使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当《小说月报》先后连载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时,茅盾、巴金这两位小说家的名字便升腾于中国文坛.之后,他们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于是,两个时代女性——梅(茅盾  相似文献   

12.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农村的科技示范户和专业户(以下简称两户),是中国农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创举,从瓦房店市对13,000多“两户”的调查,证明:他们在推进科教兴农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一是加速了科技普及“两户”身居农村,他们在自己的承包田搞试验,进行专业生  相似文献   

15.
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在艺术处理中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试就山水画这种运用“虚”和“实”的辩证观阐述一得之见.虚和实的问题、虚实结合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类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合体,形式美的规律更多地集中在虚与实的审美意识方面.艺术既是一种创造,就应把客观存在的真实化为主观情思的表现,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不但在画内,而且在画外,不但在笔墨之内,而且在笔墨之外,画内笔墨有穷尽,画外意境无穷尽.这也是虚和实的辩证关系.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即古人所谓的“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因此,虚实概念既是一个艺术意境的创造问题,又是一个空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艺术发轫于印象派对文艺复兴风格的否定与打破,当马奈的《左拉肖像》遭到福奎尔在《国民》月刊上愚蠢抨击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场艺术变革中的东方情结(诸如背景中的日本壁画),“画中的道具没有依照透视法去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按照文艺复兴透视的三维性空间来组合画面?这里便包涵了一次视物角度的思维变革,即由文艺复兴的自象方式走向了接近于东方艺术的类象方式。这无论是一种无意识,还是一种有意识,都使得两种艺术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一定的重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丰富和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选择了《新疆之春》这一课,在本课中很好的将音乐与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赋予了“欣赏”一个新的意义,围绕乐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律动、创诗歌、画图案、编故事等等,使得单一的听赏课变成了一节综合实践艺术创作课。活动开始了,我请学生根据我的舞姿提示猜出地名,并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地理、历史以及人文  相似文献   

18.
作于1905年农历十一月李叔同致徐耀廷(月亭)明信片正面,署名“A.Li”。明信片背面写曰:“沼津,日本东海道之名胜地,郊外多松柏,因名其地曰千本松原。有山耸于前,曰爱鹰,山岗中黄绿色为稻田之将熟者。田与山之间有白光一线,即海之一部分也。乙已十一月用西洋水彩画法写生。奉月亭老哥大画伯一笑!弟哀时客日本。”  相似文献   

19.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的中学生,他们好动、好奇、兴趣广泛、善思考、多疑问等,这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安排、组织好课堂教学艺术,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中学历史的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如何把课堂教学组织好,收到理想的效果,成为高质量的课堂,这就要求要把历史课当作自己的艺术品来对待,精雕细琢,然后再献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中,对历史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段是根据历史课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而定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简单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