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社会、归于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的通常手段和主要载体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主要有科普说明文、科普小论文等。科普文章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认识,把人类的科技活动状况、科技研发的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表现出来,介绍给公众,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见,科普写作担负着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科普写作的重点就在它的“普及性”、专业知识和大众消费。那么,如何在科普写作中把握这个重点,体现普及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科普"和"资源"的分层解析,笔者认为科普资源的含义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益及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文章从资源传播方式的角度等四个方面对科普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苏州先民在古代科技上的创造与领先,苏州现代引进的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是苏州科普资源的二大优势。为了挖掘与开发苏州优势,笔者认为,应采取编写《姑苏科技丛书》等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课标导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部分这样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点梳理除体现"课标"的阅读要求外,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题还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生物科普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虽说“文无定法”,但科普创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讲主要介绍生物科普作品的投稿方法和科普创作的一般技巧。1 生物科普作品投稿指南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普期刊有近两百种之多,其中既有《科普创作》和《科学与生活》等主要面向成人的科普杂志,也有《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等面向少儿的科普杂  相似文献   

6.
《安徽教育》2012,(12):8-8
<正>本刊讯11月23日至25日,中国科协、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本次科博会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发展科普文化产业,促进科技服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这过程中,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电视科技栏目以及科技专题片也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十几年来,在科普教育的创新方面,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出许多新的经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科普教育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教育重在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同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重点来抓,而媒体在此行动中,有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和作用,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电视节目而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做好科普教育的传播阵地排头兵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电视节目科普教育,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宣传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地区文明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科技栏目发展和现状的透视,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地阐述了新时期科普教育中电视科技栏目的传播平台作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5月19日至25日,以"科技创新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3年科技活动周举办,全国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科技活动——北京大型科普博览、网络科技周、科技列车湘西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青少年"未来工程师"竞赛、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万名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媒体科普传播专题活动、中国海宁·长三角科技博览会10项重大示范活动等。我们欣喜地看到,从科普投入到科普形式,从科普作品的到科普奖励,科普实现了主动化、普遍化、  相似文献   

9.
正苏教版《语文读本》编者理念先进、科学、人性化,较好地实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编辑宗旨。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社团是歙县长青中学科技协会。歙县长青中学科技协会成立于2001年3月,是歙县首家学生科技活动社团,该社团目前拥有会员3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普志愿者”6名。社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为契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为学校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是中华自然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期刊,是中国近代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科学世界》以广博的内容,新颖的材料,丰富多样的体裁,传播了大量科技信息,在中国科技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述了《科学世界》的发展历程、办刊宗旨与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技知识的介绍与普及,国民科学化运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结合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知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说,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话,那么,创新驱动发展也意味着要以全球视野、新时代特征,对科学精神与方法进行准确理解与重新诠释。而一流的科普工作成为完美阐释科学方法与精神,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普这门从"科学民工"向"科学大师"转变的必修课,已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向全民宣传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养,本刊继续关注科普丛书。本期我们向读者介绍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一套科普图书——《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这套图书在借鉴国内外同类著作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整套有科普示意功能的彩图,并用中国绘画风格表现中国科学文明成就,完成了国内出版界的一项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为了了解本套图书的编纂过程,我们采访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的策划编辑之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科学》杂志社编辑部原主任潘友星。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颁布并实施以来,中国的科普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它意味着作为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帮助公众适应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引起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深刻影响的科普工作,在我国不再仅仅是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义务,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行为和国家的意志。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阅读科技作品,《课标》要求“能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面”。这里又提出了科学性。所以,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做到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三性”统一,但“三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是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阅读,让我们的审美更有品位……阅读,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作文新天地》将长期开展"悦读助我成长·经典文学作品鉴赏"征文活动。一、活动目的在悦读中体验阅读的美好,激发阅  相似文献   

18.
说到"学语文、多阅读",我们总会想到读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等,其实,科普文章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的意思,就是为了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而写成的作品。但是,科普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而读者又往往是不熟悉这个学科的人,所以科普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可以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加可读性。这样读起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另外,科普作品在讲述专业科学知识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9.
郑立东 《学子》2013,(9):55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随着科技化生产的普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钻研意识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概念,并强调:"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  相似文献   

20.
“今年我们科普组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些原创的科普作品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较高的水平,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告诉《中国科技奖励》记者,用词准确,语调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