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老师: 学生会正确算出137 357=494(千米)只能说是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回答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才是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因此,只有学生明确了要算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2~13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略)。2.谈话导入。师:上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加法的口算练习。对于加法,我们前面只学习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加法。二、学习新知1.加法的意义和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示例1:有一列火车要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列车员叔叔要算出北京到济南的铁路有多长,请你们和列车员叔叔一块算好吗?(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画出线段图。(2)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计算。(3)为什么用加…  相似文献   

3.
今年秋季初小算术第五册(暂用本)的主要内容有千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的加减乘除,四则应用题,市制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现在就本册各部分教材的安排和编辑意图作一简单介绍,供教师的参考。一、千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编写顺序是:数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写法和读法。数数是从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一千开始,使学生认识百是新的计算单位,明确  相似文献   

4.
一、复习铺垫1.出示复习题。一列快车从天津出发,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读题。弄清题意,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相似文献   

5.
殷皙 《小学数学教育》2023,(8):42-43+45
<正>“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认数活动的延续。教材在编排上,从“一图一式”开始,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分与合”的知识与经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通过数数以及根据数的分与合思考加、减法算式得数的方法;接着是“一图两式”,引导学生根据加、减算式中数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2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与分类,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数学实践活动。其中2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将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形成数概念,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重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我认为在教学时应抓好以下几点:一、认识计数单位较小的计数单位,学生容易掌握,较大的计数单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可先复习已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百、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算盘上数数,一千一千地数,数到十个...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的笔算与口算。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也已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初步理解并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感"的诠释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的时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以下几个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一、"数"出数感数数是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方法。通过有目的地让学生数数,带领学生将数数经验不断上升到对数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形成清晰的数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形成数概念应包括以下内容:会正确地数数、读数和写数;理解数的数值意义;懂得数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等。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是形成数概念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的重点。一、学会正确地数数。计数就是数数,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内容与编排结构本册加减计算教学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成六小段,分别是:5以内的加减,有关0的加减,有关6、7的加减,有关8、9的加减,10的加减,加、减两步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则按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三段安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编排上,人教版教材有别于苏教版,人教版仍然将10以内的认数与计算穿插编排,数的认识与加减教学同步进行,而苏教版则把1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分开安排,先学习认数、写数和大小比较,再利用“分”与“合”的思想探索加与减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种思路各有所长.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编排上二者基本一致,都是将数的认识与计算分开来教学.值得注意的是,20以内退位减法都安排在下册教材里.二、编写意图与教材特点1.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1)例题从现实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苏教版教材加法的第一道例题就向学生提供了一幅情境图:原来有3人浇花,又来了2人.依据这幅情境图,学生不难得出有5人浇花,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把3和2合起来,列出算式就是3 2=5.在此基础上,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一册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各数,在此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教学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  相似文献   

13.
几天后,学校要举行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傍晚,教研组长公布了上课内容--二下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我打开教材-看,这部分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复习引入新的计数单位--千.先一个一个地数方块,引出"10个一是一十",接着十个十个地数,引出"10个十是一百".在此温故的基础上,一百一百地数,引出"10个一百是一千".紧接着,教材就安排了做一做,数数的练习.我对教材的第一感觉是:太简单了!这样的数数,孩子们在学龄前就有一定的经验.在一下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对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数字的读写,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教学1.关于认数。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展到百以内。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数位的意义。(1)关于数数。首先要教会学生数数,通过数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例题使学生知道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从而了解“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明确计数单位(个、十、百)之间的十进关系;其次,在接近整十数的地方,比如当数到29、39、…、99,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在要进位的地方要演示清楚;最后,要注意使学生开始借助实物数,以后抽象地数,并能随便从某一个数起接着往下数。  相似文献   

15.
数数是认识数的基础。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数来源于数。"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用一一对应的办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数来源于对数量本质的抽象,数量的本质是多与少。因此,数字就是那些能够由小到大进行排列的符号。在"数的认识"概念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数数实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在数数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学生数感的发展中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会数、读、写千以内的数,进一步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修订本)第三单元内容。这是学生学习了数数、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一张从1~100的数字表来认识数的顺序 ,完成例7和“做一做”习题 ,例8是通过学生认识了物体和计数器上的数位 ,了解数的大小 ,能把物的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来完成。通过例7、例8的学习 ,掌握100以内数的规律和比较实物转化问题。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 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熟练数数的习惯 ,能用数数…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在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  相似文献   

19.
1.怎样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教材是通过情景图来阐述加、减法含义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到加法是指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尽可能地通过演示、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形成概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加、减法,故首先通过情景图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形象的情…  相似文献   

20.
徐颖 《贵州教育》2014,(6):34-36
教学内容人教社2012年实验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页、37页及39页练习八第5—8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数不同颜色的纽扣数量”,引出100以内的数该怎样读写。由用小棒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来表示数,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百位这三个数位的名称、顺序以及数位表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