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甘肃省籍8个市级区域农民工582名。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包括社会地位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行为表现认同;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同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认同影响显著,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农民工在职业能力认同上依次显著降低;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河西女性农民工显著高于河东女性农民工,而男性农民工在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抽取甘肃省籍8个市级区域农民工582名。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认同包括社会地位认同,职业能力认同和行为表现认同;女性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同均高于男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工的职业能力认同影响显著,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农民工在职业能力认同上依次显著降低;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河西女性农民工显著高于河东女性农民工,而男性农民工在地域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男女两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采用CMI量表对450名国内外不同环境中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女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女性的心身症状高于男性,而男性心理损害程度却重于女性。其原因是由于男女双方紧张认知的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两性的生物基础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一、当代妇女以及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现状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女性人口6.3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5%左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它由男性倡导,极具功利性。针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男女地位差异的现状,导引积极的社会性别文化,建立男女两性和谐的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将基本国策和性别意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大学要促进妇女研究学科化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大学课堂中应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努力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可以很好地解释儿童入学和辍学问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整体上偏低,明瑟方程估计的结果为2%,海克曼模型估计的结果为2.49%,少数民族的教育收益率高于汉族。不同性别之间,汉族男性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女性,而在各少数民族内部,男性的教育收益率都高于女性。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少数民族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汉族。汉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收益率是逐渐递增的;在初中阶段,全体样本和少数民族的教育收益率为负,教育收益率呈现出"U"型结构。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我随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考察团去韩国教育考察,时间虽短,我们还是考察完了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学校。异国别样教育、风土人情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们教育视野。韩国方面为我们安排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程学校让我们参观。韩国的学校系统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学院或附有旨在培养博士的研究生课程的大学4年,另外还有2年制的专科大学及职业大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韩国从初中开始分别设男子初中和女子初中,一直到高中(男女分设,大约受“男女7岁不同席”的传统观念以及防止男女学生交朋友,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小平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110-111,113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不均衡、男性职业层次高于女性、男性在能力及知识等方面优于女性等方面的问题。教材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和角色期待等重要作用,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因此今后在教材编写中,应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保持课本角色男女比例的相对均衡,全面表现两性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性度(性别度)指的是反映男性或女性心理特征的程度,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的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征抽象出来,分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两大类.所谓男性度是指不管个体本身是男性还是女性,只看其真正的男性特点有多少,与女性特点有多大程度上的差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从行为上看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性别公平.在总量上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达到公平.本科层次的两性入学机会差异在逐步缩小,专科层次已达到公平.在研究生层次上男女性入学机会的非公平仍然存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呈倒U字形曲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男女性机会差异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又转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学科层次方面,人文经管类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男性,理工类男女两性高等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发展文科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向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分,高等教育又名大学教育,以区别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过去,小学还分初级和高级即初小和高小。由于小学生人数多,中学次之,大学则是宝塔的尖端,因而小学教师人数最多,大学教师人数最少。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在学历等方面的要求,大学一般高于中学,中学义高于小学,历来如此,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生物实体,也是拥有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而男女的性别心理差异也从多方面有所体现。本文展现了男生女生心理差异在智力、感觉、记忆和语言能力方面的体现,揭示了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并主张从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来采取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14.
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有赖于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它不可能脱离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领域的不平等而单独实现。教育中性别偏见和歧视的消除,同样依赖于男女平等实现的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国策精神,内化国策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传播男女平等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二战后家庭课教学的变革二战后一个时期内,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男女学生都是在一起上家庭课。尽管日本的传统文化认为,社会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地方,家庭是生产人的地方,二者应有所分工,即男性到社会上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女性回到家内进行人的再生产。但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是男性与女性应携手努力,共同承担家庭与社会的各项任务,因而导致了小学、中学、高中的男女生共同接受内容大体一致的家庭课教育的现象。六十年代后,根据自民党教育政策的要求,学校中的男女学生分别上不同内容的…  相似文献   

16.
平等与隔离:关于女性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率在逐年地增加,但是男女两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分布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平等。笔者从教育层次和专业领域两个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等教育性别隔离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性同体理论分析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可以看出主人公行政长官身上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重要国家,在教育上受欧洲大陆派的影响较深。 丹麦的整个教育系统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与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四部分。小学与初中为义务教育,综合性国民学校担负着这种教育任务,对七至十六岁的少年儿童进行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丹麦的高中教育分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37个专指男性和女性的新时期指人名词的研究发现,指称男女两性的新指人名词在语言中呈现着不对应现象,其中仅有39对有对应词语,专指女性的词语远远多于专指男性的词语。这表明女性在新时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参与社会的步伐也加快了,但是还没有取得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还需要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劳伦斯、简.奥斯丁、艾丽斯.沃克笔下几位女性人物的特点,对比了男女作家创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揭示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男女两性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企图占据主体地位,支配控制女性,而女性逐渐觉醒,竭力改变被支配、被控制的客体地位,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消除男女霸权中心意识,使两性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