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芳 《中国考试》2007,(2):36-43,63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之一,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或者说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从而解决新的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重在测试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些考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还有些考生采用题海战术,时间花费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本文就如何提高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认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含义分析综合,就是把不同类别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知识的运用,其特征是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其价值取向是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考试》2004,(3):0-14
一、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能力要求的解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近年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命题趋势。变过去的知识测试为能力测试,要求学生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重组,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这种解题能力的整合,进行每个知识点相应的题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迁移能力,是指将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另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通常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能力的典型表现。知识和方法的运用由于是“移用”,常要求“因需而变”,不断呈现新的结构、样式,产生新的组合及作用。因而,迁移实质上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复习课要保证双基训练到位,要保证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要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探索知识的能力。习题设计要有纲有目有梯度,在双基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习题课要精讲多变,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因势利导,做好传统题目和新型题目的自然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相似文献   

7.
潘龙捷 《广西教育》2014,(21):109-109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先前学习的知识在后继学习中的运用,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两种。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正面迁移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全面吸收新知识,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创新能力等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正迁移能力谈三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迁移是已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也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目标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老师未教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学生背诵一定量的文言篇目外,还要掌握文言文阅读迁移的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求老师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迁移。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文言文试题,大多为课外文言文语段,这就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高考物理试题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始终万变不离其宗,每年的高考题都是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方法去做,很多题型都是在平时练的题型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成,只要学生具有把平时老师传授的题型、知识、方法迁移到高考中的本领,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下面结合两个例子谈谈知识的迁移在高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问题提出 生物学科是当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单说生物训练题的新题型也层出不穷,这对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诸如生物实验探究能力,生物实验设计能力,看图、识图和析图能力,生物学中计算题的解题能力,生物学中的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等,同时生物学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能力,对生物学的学习总是不尽人意,为此,如何融会理科相关知识,内化学生迁移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迁移是指运用学过的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应用,就是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迁移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邱涛 《中学生阅读》2005,(5):81-82,117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2005年文综考纲明确规定了四项考核目标(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审题能力)是四种能力目标的前提,因为缺乏“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他三种能力就无法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立足“双基”地理学科考试的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学生对所学地理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见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张凯 《现代教育》2006,(5):22-24
从2001年开始,全国统考课程《大学语文(专)》的试题结构和内容作了部分调整。调整后的考题更强调对考生能力的测试,特别是应用能力的测试。这次调整,加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迁移能力的测试,学生只有认真复习,巩固知识才能顺利过关。本文结合2005年10月全国自考题,就《大学语文(专)》总复习提供一些思路,供考生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下面分析迁移能力的培养目标、原则、策略等问题..一、初中化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目标初中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只是短短的一年,在这一年时间内,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方法的认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根据新课改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合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迁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几个层次的目标:第一、感受和认知层次;第二、理解运用层次;第三、应变运用层次;第四、反思层次.根据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步骤,首先获得认识,再是学着应用,其次变换迁移,最后是反思拓展,这四个层次,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整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迁移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继续和巩固,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学习中正确运用迁移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迁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高效地消化新知识,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知识的迁移实质是触类旁通,在应用知识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迁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新课时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呢?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郑金宾 《天津教育》2007,(10):52-52
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迁移能力是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按照过去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对新的学习产生的效果,可将迁移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对新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者对新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能力本位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较为理想、高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它起源于美国的师范教育,发展于加拿大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挑战和超越。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所学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才能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江苏省响水县二中陈士成,吕从坤知识迁移,是指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所产生的客观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去学习、分析、理解、掌握新知识、产生新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