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在教育政策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并不能化解所有的问题,它也可能会导致政策的制定背离公共利益和参与者本身所期望的价值,即出现教育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悖论。公民参与悖论的化解需要合理界定公民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适宜度,使社会资本存量均质化,改善和增强公民综合素质,培育具有新理念和新技能的公共教育管理者等等。  相似文献   

2.
数字公民教育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关注。国际数字公民教育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对于公民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体系架构、总体目标、发布机构与起草人员、内容比较四个维度,分析国际上七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数字公民教育政策文本,结果发现,当前国际数字公民教育政策文本呈现出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内容动态更新、教育目标鲜明、政策制定多方协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公民学习——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过渡时期开始,港府公民教育政策中就开始渗透参与式公民学习的理念.回归祖国之后,"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关心社会"的公民精神成为公民教育政策的灵魂.进入新世纪以来,港府通过资助大学开展公民教育计划、推进义工服务等方式来践行公民学习的理念.参与式公民学习对公民教育的意义表现在智性的理解、公民参与能力、公民态度和直接的公民参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应该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公民教育时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本文首先从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上理清了两者的异同,认为两者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公民教育包含在形式政策教育中是题中应有之义.形式政策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实施者均以学校为主体平台展开,但就参与的范围来说,公民教育的更广.提出了促进形势政策教育与公民教育中教育协调发展的三条设想.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高、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不畅、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等,严重阻碍了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在网络化时代,网络将成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网络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政府与公民的直接互动。在网络环境下,应着重围绕着提高政府和公民的网络素质,建立面向社会的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加强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等,提高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儿童青少年参与与其相关的教育决策,随着儿童权益运动的兴起而发展,伴随着对儿童青少年认知的转变、学校改进运动的实证研究和公民教育的实践需求而逐渐发展,形成了以Rudduck参与阶梯模式、Lundy公约解析模式为代表的参与范式,并在传统社会调研基础上积累起针对儿童青少年参与的技巧、策略和注意事项,其应用领域包括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学校教育和家庭事务,为我国提供了观念转变、政策制定、模式探索、人员培训和研究深化等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师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的一项基本公民权利,而且是我国推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教师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渗透着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强调倾听基层"民意",兼顾不同教育体系的利益,协调平等与效率,实现政府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当下,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制定还存在许多障碍,但人民教师特殊的身份对参与教育政策制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公共教育政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文本。公共教育政策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在个体社会身份改变主要依赖学校教育的今天,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区域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在公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又起到了核心作用,解构区域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创新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及其保障机制,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能否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哲学里,公平常常被拿来作为合法性论证的重要前提和决定性因素。教育公平是关涉教育政策合法性论证的价值前提,它决定了教育政策合法性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规范和引导着教育政策合法性的确立。同时,教育公平引导下的公民广泛参与是提升教育政策合法性的主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民众的参与是保证公共教育政策公共性、合法性的基石,也是提升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民众的意志表达愿望不强烈、获得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信息不充分、民意表达的路径不通畅等障碍。构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与民意表达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一是要更新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理念;二是完善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民意参与制度;三是拓展民意的表达渠道;四是进行科学的民意调查;五是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法案对美国教育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教育决策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以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从深层次改善结构性的不均等教育结果,促进教育公平;公民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充分体现教育政策公益性。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问题源于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包括技术性程序和制度性程序,程序是否公平是影响教育政策公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公平性的有效方法在于程序公开和程序参与,而听证制是程序公开和程序参与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规范要有效地实现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其本身的正义品性至关重要.只有教育政策规范建立在正义伦理基础之上,教育政策伦理所追求的教育善才是可能的和可行的.为实现公民的尊严与福祉,正义的教育政策伦理应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为终极价值诉求,彰显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正当性.而建立公开透明、多元参与的教育政策"善治"机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和生成正义教育政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意:与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同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的参与是保证公共教育政策公共性、合法性的基石,也是提升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民众的意志表达愿望不强烈、获得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信息不充分、民意表达的路径不通畅等障碍。构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制定与民意表达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一是要更新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理念;二是完善公共教育政策制定的民意参与制度;三是拓展民意的表达渠道;四是进行科学的民意调查;五是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的公平是影响教育政策公平的因素之一。对于教育政策制定程序而言,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决策是教育政策程序公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素,因此,利益相关者缺席则是影响教育政策程序公平的重要因素。要提升教育政策公平性,理应从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入手,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以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教育政策问题产生、教育政策议程、教育政策决定和教育政策文本出台等几个阶段。文章通过分析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与影响因素,提出建立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完善对策,即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权力机制、完善决策程序与程序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苏格兰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年轻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有思想和负责任的参与能力,提倡将接受公民教育的儿童和年轻人视为"现在的公民",而不是"等待中的公民"。进入21世纪后苏格兰的公民教育开始获得实质性发展,开始进行整个苏格兰地区的调查并发布了与公民教育相关的政策。2002年发布的《公民教育:一份供讨论与发展的文件...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英国的公民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显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科瑞克报告>发布后,英国有了明确的公民教育计划,有了自己关注的主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考察<科瑞克报告>提出的背景和随后的一些政策发展情况,分析英国近十年内公民教育的主题及其发展的特点,认为英国近十年的公民教育改革是切合英国及全球民主化进程要求的,其提出的以培养参与民主公民为目标的公民教育,及其实践中体现出的重视公民意识、公民权责、公民参与的培养等特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作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政策活动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公办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教育政策制定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精英决策为主,难以全面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教育的公共参与以及教育利益分配、公共参与的公平性。政府有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推动建立教育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指公民或团体通过特定的方法、途径、程序等了解政策内容、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推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当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传统文化弱化、政治制度不完善、公民政治素质偏低等问题的影响。为此,应通过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完善参与制度建设等方式,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