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1月5日新华网报道:一段时间以来,“应对记者,,与“应付记者”的提法同时见诸媒体,见诸一些地方的红头文件,甚至有的地方还举办应对塔训班。许多报纸对“应对记者”打了呵号,认为“应对记者’卜就是“应付记者”。就记者而言,他需要的是在你的岌言或他的提问中获取真实信息以告知读者,仅此而已。而真实,是容不得半点虚假,也是培训“应对”不了的。怎能如此"应对记者"@俞柏鸿~~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学著作,记者职业团体都强调这一点。所有资产阶级新闻媒介都宣布自己的新闻是真实的。他们说,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媒介才能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1908年制订了最早的《记者守则》,其中第四条规定,“记者只应写他所深信为真实的东西。” 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著的《当代新闻学》说,“报道的事件要毫无疑点,并有直接见证。” 日本新闻协会于1946年成立后不久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规定,“报道新闻的基本守则,是对于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改革对记者提出的新课题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记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头。过去,人们认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话不错。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中国名记者范长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4.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出自《李普曼传》. 1910年,美国,波士顿.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沃尔特·李普曼,收到《波士顿平民报》主编的聘请,让他兼做该报的记者.李普曼对此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去找林肯·斯蒂芬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斯蒂芬斯是以写揭露性报道声震全美国的声名显赫的大记者.他对李普曼说:“从你个人的角度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将要成为你上司的那位编辑是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各国记者陆续发出大量报道,霍默·比格阿特的这篇报道是较早的一篇。它以凝炼、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而著称。一些美国新闻界人士称它是“第一流的报道”。每一个记者,当他要报道重大事件时,都会首先考虑要报道什么。在“密苏里号”上举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同志谈到新华社工作时指出:“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这四点是新闻的共同要求。他说:“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末,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第361、359页)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8.
文艺型记者     
近年来,美国新闻记者出现一个新的流派,他们借用小说家的手法来搜集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又不失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学者称他们为“文艺型记者”. 文艺型记者不同于小说作家,他必须做到报道准确,而他所刻画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0.
“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老军事记者阎吾的这首自抒诗,正是他离休后的真实情怀。阎吾同志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同他共事25年了,他那种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军队、热爱军事报道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前夕,我来到总政干休所看望阎吾。他刚从部队采访归来,兴致勃勃地谈了在部队采访的见闻和对新时期军事报道的意见。他仍沉浸在部队和军事报道之中,继续活跃在军事记者行列里。阎吾是1983年因年高有病,卸下了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主要领导的职务,离休住进干休所的。这位在军事报道战线上奔波了40年的老军事记者,年过花甲,身体不好,总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  相似文献   

11.
从序幕拉开到帷幕落下,13个月的美国总统大选新闻迭出:苏努努风波、聪格斯昙花一现、克林顿与妻子的感情纠葛、亿万富翁佩罗冲击波,一直到克林顿在天昏地暗的争斗中脱颖而出,所有这些,着实“喂饱”了嗅觉听觉味觉均超常的美国记者。然而,新闻大战本身实在没有新东西可以报道,用美国某些权威人士的话来说,依然是代表各集团利益说话,依然是“金喇叭效应”在起作用,依然是唇枪舌剑、喧闹无比。尽管记者的意见左右不了大选的结果,但喜欢玩弄客观报道的美国记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让属于自己和不属于自己的“主观意见”跃然纸上,《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威廉·拉斯伯里公开为佩罗招徕选民:“我听到了人们对佩罗的迁赞赏——他们愿意把美国的未来押在他身上”,美联社记者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编辑部《与你同行》专栏的主持者要我写篇文章,说说自己作记者的体会,叫作“经验之谈”。他告诉我这个专栏是专门为年轻一些的记者辟出的。我平心想来,实在没什么经验好谈,只是有一个希望,欲说还休,欲罢又不能。这希望在我已经抱了十几年,这就是,作为记者能够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写给我们的读者。新闻真实,是对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追求真实,即真实地展示报道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海湾战争期间,巴格达城外某地,为英国《经济学家》、美国《村庄之声》周刊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从事战地报道的自由撰稿记者弗兰克·史密斯被蒙上双眼,带进一间黑屋。一名审讯者问史密斯,他的“真正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记者。审讯者说他撒谎,“把你同中央情报局的关系说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超 《编辑之友》2016,(5):78-83
出镜报道作为一种“现场书写”的电视新闻文本,与其他新闻叙事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者——出镜记者的外显.通过对叙事学相关研究的借鉴,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复合视角.但是出镜记者的叙事视角并非完全由出镜记者个人主导,叙事视角表面上是“谁看”,深层次是“谁怎样看”,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社会语境、传者语境、新闻客体语境、受众接受语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叙事视角还影响出镜报道的表征真实、观众的解码立场和新闻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路天 《新闻天地》2007,(4):11-14
有“三湘第一枪手”之称的于之夫是长沙新闻圈里出了名的“另类记者”,身为湖南多家媒体兼职记者的他,为了采访到第一手资料,常常剑走偏锋,出奇制胜。他先后反串过流浪汉、打工仔、嫖客、吸毒者等多种角色,冒着丛丛风险,克服种种困难,采写了一大批真实、生动且富有轰动效应的长篇报道。为此,他多次遭到不明身份者的恐吓、威胁,不得不一再变换住址。一位被他揭过短的女明星甚至还气急败坏地警告他:小心我灭了你!  相似文献   

17.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记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者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者,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一碗油茶面前的感情考验与农民接触,这是搞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