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分析供应商创新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同时构建包括供应商创新、关系互动、供应商开发、自主创新能力4个变量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对装备制造企业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供应商创新并不直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互动和供应商开发在供应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入调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意识等7项关键性因素对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非递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企业、政府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技术集成能力是保证企业技术集成有效实施的核心基础,是集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已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对技术集成能力内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例,结合该行业产品特征,基于信息维、学习维、技术维、组织维四个维度提出技术集成能力由技术监测能力、技术学习能力、技术系统整合能力及组织系统整合能力构成,建立了技术集成能力测度模型,并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此模型加以验证。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如何有效调整集成创新方式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借鉴及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4.
肖高  刘景江 《科研管理》2007,28(3):13-18
运用企业创新理论、能力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先进制造企业--万向集团的深度案例分析,本文提炼出先进制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三个关键途径:(1)执行有效的战略领导;(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3)建设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航空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多年来主要依赖于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以2010-2019年的航空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为样本,深入剖析数字化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航空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投入与其创新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知识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在企业数字化投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中起着中介作用;政府资助正向调节数字化投入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并在数字化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调控数字化投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进展的回顾,分析了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历程,提出了自主创新意志、自主创新资源与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三要素模型,并通过对我国3家汽车企业典型产品自主创新的模式分析,提出了我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可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六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炜  杨选良 《科学学研究》2006,24(6):956-961
在回顾国内自主创新理论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自主创新的定义及其内涵,分析自主创新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论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解析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即资源和能力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吉利汽车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亚  蒋瑶 《科研管理》2010,31(1):86-92
摘要:寻找企业创新路径、识别企业如何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对培育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益。本文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浙江吉利汽车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R&D投入和组织学习能力提升,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研究,得出了吉利汽车不同发展阶段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这种独特的创新路径对其他致力于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基于战略型企业家精神观点和组织学习理论,提出一个关于战略导向、组织学习、环境动态性与包容性及自主创新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认为,资源导向与机会导向会通过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环境动态性与包容性影响组织学习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战略型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探索性学习与应用性学习的平衡发展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装备制造企业为对象,从探索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知识创造、关系互动、自主创新能力四个因素的关系出发,研究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机理。通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知识创造和关系互动的中介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丰富的关于组织学习能力对组织创新的文献中,往往忽视了组织遗忘对组织学习能力和组织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分析主动组织遗忘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通过文献探讨构建概念模型,运用珠三角地区219家企业的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对主动组织遗忘、组织学习能力和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动组织遗忘对组织创新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同时存在,组织学习能力在二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本文的结果为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组织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主动组织遗忘,包括忘却学习和避免恶习,对组织学习能力起着直接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组织学习,主动组织遗忘能间接提高组织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主创新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知识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尝试从自主创新的角度,运用组织学习机制揭示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内在机理,构造了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的关系模型,以揭示二者的关系,为企业进行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177家中国外包企业创新管理的数据,本文采用多元层级回归方法,对组织记忆、组织学习、需求不确定性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试图揭示出组织记忆和组织学习对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影响,并对顾客需求不确定性在组织记忆、组织学习与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外包情境下,组织记忆对供应商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大于组织学习的正向影响;需求不确定性对组织记忆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组织学习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仿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灿 《软科学》2002,16(6):91-93
模仿创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快速培育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模仿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异同和关系入手,从企业能力进化、组合创新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施模仿创新,快速培育企业核心能力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技术合作中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技术合作中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机制,深入分析了样本企业技术合作与能力成长的过程;研究表明,技术合作推动企业摆脱“木桶效应”的羁绊,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的主动权,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的互动推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持续成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合作的技术能力成长模型.  相似文献   

18.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知识创造、关系互动为中介变量,从两个关系路径探索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福田汽车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自主创新过程中供应商参与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从实践角度进一步验证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