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亮 《家教指南》2021,(1):57-62
近年笔者在四川仁寿千佛岩和石佛沟两处摩崖造像中新发现3铺唐末五代时期的早期地藏十王造像,呈现出不同以往发现的诸多特点,将四川与敦煌地区的此类图像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早期地藏十王图像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四川地区初始创作和早期流传过程中就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2.
明道寺造像中,部分造像的主尊与两胁侍之间、背光上部八字形飞天之间或圆雕造像的袈裟上浮雕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等。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七件造像分别进行了描述,并参考相关佛教文献,对部分造像的浮雕内容进行了阐释。雕塑艺术与题材同南朝、河北地区及古青州地区出土造像中的类似浮雕内容进行了比对,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南朝与河北地区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性风格特点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于四川安岳千佛岩和简阳朝阳寺发现的两铺僧伽变相中,主尊均为僧伽、宝志和万回,朝阳寺僧伽两侧弟子为木叉和慧俨。千佛岩僧伽变相雕22组僧伽行化情节,有12组可释读,开凿于元和、长庆年间。朝阳寺有5组僧伽行化情节,3组可释读,系九世纪上中叶的作品。此二铺僧伽变相与西禅寺、千佛崖同类题材有共同的粉本,是僧伽行化神迹"三十二化"系统的遗存,五代至宋初又形成了"三十六化"系统的僧伽变相,并在成都以东的宋代石窟中开凿。与僧伽相关的图像可分为四类,均产生于八世纪上中叶的长安,进而传入四川。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连云港孔望山》调查报告的研究,分析孔望山摩崖造像内容的性质、摩崖造像中道教内容的图像学意义以及造像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指出孔望山研究成果对今后从事早期佛教、道教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据说禅宗公案有种光亮,能澈照我们的智慧,但也不见得总是如此。以下这个故事就有疑问:客居寺庙的天然禅师为了雪夜取暖,居然劈了庙堂中的木佛架堆生火。寺主闻讯大惊赶来质问。天然禅师说,为了烧取舍利子。寺主愤怒道,这是木佛,何来舍利子?天然禅师不慌不忙回答:既然没有舍利子,那就再拿两尊过来烧吧!寺主顿悟。我的问题是:天然禅师烧木佛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启发寺主?从故事叙述的前后顺序看,本来只不过为了取暖,结果因为天然禅师  相似文献   

6.
唐代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别具特色,丹棱县龙鹄山造像以天尊、老君为其主要内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可以说元始天尊、老子的崇拜加上《道德经》、《本际经》四位一体构成了唐代的道教信仰。天宝九年的松柏铭碑更是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乡依山傍水,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家乡有座著名的寺庙叫圣水寺.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喝了寺里的泉水后,失明的眼睛又重见光明,于是乾隆赐名"圣水寺".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前往位于山顶的圣水寺.  相似文献   

8.
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介绍和考证了孔望山摩崖造像 ,确认三大主尊为老子、孔子和东王公 ,并此造像地是仙佛祠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家乡依山傍水,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家乡有座著名的寺庙叫圣水寺。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喝了寺里的泉水后,失明的眼睛又重见光明,于是乾隆赐名"圣水寺"。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前往位于山顶的圣水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石窟分布广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拟对全省主要石窟进行调查,出版调查报告14卷。2010年,该系列调查报告第1卷,于春、王婷著《绵阳窟龛: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绵阳地区的碧水寺石窟、玉女泉石窟、圣水寺石窟、北山院石窟、卧龙山石窟西岩寺石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现存辽金彩塑33尊,其中关于五方佛的创建年代,现有两种说法.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五方佛与建筑的关系、造像的时代特点、造像的题材来源及其历史成因等方面,认为五方佛可能产生在辽代晚期,它们是唐五代以来五台山华严密教思想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述庆阳北石窟代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宁州丰义县令安守筠,本县令柳公图等三则造窟和重修石窟寺的铭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造石窟的主要功德主是泾宁二州地方官吏和一般平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76窟两壁龛外北侧写有一方2行42字的榜题,内容不见佛经记载.考察敦煌文献得知,此为一篇完整的中国僧人编撰的<行香说偈文>,主要在举办布萨等佛教仪式时念诵,内容体现了佛教五分法身的思想.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此<行香说偈文>可能就是道安制定的行香之法.  相似文献   

15.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拜读《文物》1 998年第 6期李裕群先生所撰《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以下简称《驼考》)一文 ,令人颇受教益。但窃认为其中尚有两个问题似不无再作一点探讨的必要 ,故呈此文 ,以期就正。一、僧盖其人是否不载于僧史山东青州驼山石窟第 3龛中刻有“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的题记 ,《驼考》认为“僧盖者 ,僧史不载”。我意此说恐怕不尽确凿。因为《续高僧传》卷 2 6载有《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僧盖传》 ,现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释僧盖 ,恒州人。曾游太原 ,专听《涅般木》。晚至洛下……后入京师 ,周访禅侣 ,住大兴善 (寺 )……仁寿二…  相似文献   

17.
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珍藏着两尊元代铁人造像,但其性质历来存在争议。欧阳珍编纂的《陕县志》提出了翁仲说和镇河说。笔者根据铁人铸造的时代、历史背景和人物造型等,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侍者说。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窟顶沙山上现今被习惯称为"天王堂"的土塔内造像的历史勾沉,主要是对塔内彩塑主尊的历史还原,结合敦煌文书对莫高窟天王堂的记载作一讨论,认为该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王堂,而是由曹延禄与于阗姬天公主发心营建的一所表现特殊内容与思想的塔寺建筑,准确命名应以发愿文所记"囗囗寺"为准,"天王堂"只是人们的一种误称或俗称而已.  相似文献   

19.
佛传故事龙浴太子形象在北朝时期的西域、中原及北方佛教造像碑、石窟寺中比较常见,这是运用图像宣扬佛教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从该图像中太子与龙的形象演变能够看出曾经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并逐渐与汉文化因素相融合。根据与龙浴太子形象并存的佛像主尊和其他佛像身份变化,体现出佛教信仰由小乘向大乘的转变,符合当时战乱频仍状况下人们希冀社会安定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海州孔望山摩崖石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它的凿刻时间一直没有统一的结论,有东汉说、三国至魏晋说、唐代说等。关于石刻的题材问题,除了个别图像的归属还存有疑问外,学术界基本认同这是一处包含世俗道教内容的佛教石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