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人格权与表达自由:孰轻孰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侵权表现出民事权利同宪法权利之间尖锐的冲突,其关键在于有关表达自由的宪法基本权利规范能否以及如何适用于大众传播侵害人格权的民事纠纷。表达自由基本权利只有内化为民法价值才可以发挥其作用,亦即宪法关于表达自由的规范对大众传播侵害人格权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可直接适用。对于上述民事关系,间接适用宪法的最佳途径是公共利益条款,即把有关表达自由的宪法规定转化成民法语言,以实现在民事案件处理中兼顾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2.
樊瑶 《大观周刊》2012,(3):55-55
法人是一种法律拟制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法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否享有人格权,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法人没有人格权;第二种认为法人具有人格权。本文先从人格权的概念和法人人格权的发展入手,认为法人应当享有人格权,并且还具体人格权,只是具体人格权还应当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前,业界研究灾难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多,探讨法律问题的少,研究受众知情权的多,分析灾难当事人人格权的少,本文从权利冲突人手,旨在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灾难当事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受众的知情权等发生冲突和如何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立  张毅 《中国广播》2016,(9):53-56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日益扩大和自由,随之而来引起的人格权纠纷相对增多,有必要引入"公众人物"的概念及其衍生的"实际恶意"原则、"微罪不举"原则、"克减"原则以及"特许权"原则等,一方面可以约束人格权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对舆论监督也可以起鼓励和保护作用。本文援引一些司法案例就此分析。  相似文献   

5.
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考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环境使传统环境下不太明显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隐私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将影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数字档案馆中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闻法学是国家85重点课题,1992年,国家教委霍英东学术基金资助“新闻法律与人格权”课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34岁的王利明教授、法学博士任课题组长,研究人员为该校法学院、新闻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该课题的第一本书是《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其中许多有关新闻的法学概念是从法哲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重新释义的,不同于常规界说。这里选刊新闻法律的若干基础概念:自由、思想自由、新闻自由的词条讨论稿,供读者研究、探讨。下期将续刊言论自由·传播权·知晓权等词条。  相似文献   

7.
隐私,从词义上讲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社会认同现实生活中个人隐私的存在,就是承认个人隐瞒纯属个人私事或秘密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环境使传统环境下不太明显的用户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用户隐私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将影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  相似文献   

8.
王爽 《记者摇篮》2004,(1):27-27,55
报纸的“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大家知道,报纸的效益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块。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报纸的每一份发行量都是有效的。“有效发行”或“无效发行”的说法主要是报业经营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的问题。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报纸的发行工作是“有效”还是“无效”主要由广告商的媒体选择行为决定的。现代报业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广告。而广告收入与发行量有着直接的关联。从总体上来说,报纸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是人们联系和沟通社会的重要纽带,是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媒介。我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新闻传播的自由权利,但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对相关的社会事物和公共人物进行相关的报道和评论,这就涉及到了人格权保护,新闻传播自由不是无限的,而是必须定位于合法的界限之内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古籍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古籍数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从统筹管理、版权保护与开放、资源导航、学术合作、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古籍数字化进行了思考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角度看,报纸发行量并非越大越好 我国报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报纸的发行量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纯经济角度和报业的实践来看,报纸发行量却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报纸盈亏平衡点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在报纸价格低于报  相似文献   

12.
赵毅 《大观周刊》2012,(30):53-53
一、人格权应该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 目前中国的民法典正处在草案审议过程中,在此期间对民法典中人格权立法模式在学界还存着不同的观点。经笔者梳理当前我国学者对人格权主要有三种思路:其一以王利明和杨立新教授为主,主张人格权应该独立成编;其二以梁慧星教授为首,主张人格权一定要规定在民法典总则当中;其三以尹田教授为首,主张人格权应由宪法来规定。首先肯定一点的是以上三种人格权立法思路都有其一定的道理,而起其共同点都是肯定人格权的重要性,只不过对如何体现人格权重要性的认知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刘伟 《大观周刊》2012,(1):34-34,67
在美国,堕胎问题一直为人们经久不息的讨论着,追究根本原因,在于其宗教信仰、立法情况、及社会环境等共同因素造成了这一问题争论的普遍化、激烈化、复杂化。本文从以上三方面分析“选择权”与“生命权”之争的源起。  相似文献   

14.
隐私,从词义上讲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社会认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隐私的存在,就是承认个人隐瞒纯属个人私事或秘密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环境使传统环境下不太明显的用户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用户隐私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将影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数字档案馆用户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开放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古籍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古籍数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从统筹管理、版权保护与开放、资源导航、学术合作、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古籍数字化进行了思考论述.  相似文献   

16.
纵观今年的"黄金周",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了各地景区游客量、旅游收入均创历年新高,少有从另一个角度去报道此间引发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问题文章。  相似文献   

17.
程艳 《湖北档案》2006,(3):21-23
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开放和利用工作的深入,开放档案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档案开放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档案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耿明强 《新闻传播》2013,(12):125-12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此网络也成为与报纸、电视等并列的、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种种问题,自由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将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自由问题加以控制与管理,新闻的价值以及网络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大的体现。故本文拟从网络新闻传播遇到的自由问题、解决措施两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被遗忘权的讨论,从权利属性的角度分析了被遗忘权争论中的冲突矛盾关系。本文以法学中人格权和财产权二元体系权利思维为起点,理清作为民事法律权利的被遗忘权由于法律属性带来的权利冲突和司法困局,总结被遗忘权对新闻传播领域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仪  张娟 《图书馆》2015,(3):7-10,23
个人信息承载着读者尊严与自由等人格价值,对它的保护则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但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时常被他人任意处理,这既阻碍了读者人格价值的实现,又降低了图书馆对读者人性化服务的质量。文章立足于我国图书馆信息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的实情,通过价值思辨、借鉴美欧经验并研判国内学说,建议设定人格权保护读者个人信息,以此促使图书馆等信息处理者关怀读者的人格,进而应对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构造人格权时,立法者宜按照读者人格尊严与人格自由的不同价值尺度设定对应的权利行使规则,以实现对两种价值的具体关怀;同时为满足图书馆优化信息管理等需求,限制部分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