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明确私人档案法律地位,体现与国有档案占有同等地位的平等保护精神。私人档案同国有档案一样,是构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私人档案的管理作出详尽的规范,这既是对私人档案价值的认定,也是对私人财产的尊重;既体现私人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组成部分,也是对私人档案所有者权益的平等保护思想的确认。将私人档案的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予以平等对待,实际上是私人档案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同等法律地位的体现。私人档案立法,  相似文献   

2.
一、档案所有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内涵、联系与区别 “财产”一词在各国立法和法学著作中具有多重含义,法学词典对财产的解释为“金钱、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在英美法系国家,财产等同于所有权。指人们对物享有的权利。在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中,把财产往往视为所有权的客体。所有权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自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其物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独立支配的权。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上讲,对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的限制也包括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但是人们常讲的著作权的限制是指著作权在行使上的一些限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使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可以不遵守著作权法的某些规定。由此可见,对著作权的限制,实际上是一些例外规定。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权利的限制”一节也是就此而规定的。根据世界各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在行使上的限制主要分为:①合理使用;②强制许可;③法定许可三种方式。我国著作权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规定了有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种限制条款。对著作权的限制通常分…  相似文献   

4.
从数字图书馆案看知识产权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相关案例;从民法的私法精神入手指出财产权制度的意义与特征.知识产权是一种以私权为基本属性的财产权,但其无形性特征使知识产品必须依靠法律规定来实现权利.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在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一种利益的平衡,指出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立场.最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例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辨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著作权的扩张缘由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追索权"一词多见于票据法,指的是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时,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在汇票到期日期发生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形时,持票人也可以行使追索权,而行使追索权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追索.从根本上说,追索权是偿还请求权,是第二次请求权.  相似文献   

6.
夫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是否认定为共同债务, 面临着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和保护婚姻关系当事人的财产权两者间的冲突。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偿还,则可能侵害夫妻另一方的财产权益,甚至会引起夫妻一方串通他人伪造债务侵占另一方财产的情形;若认定为个人债务由一方单独偿还,则债权人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难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如何平衡债权人和婚姻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冲突摆在了立法者面前。《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推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在债权人和婚姻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冲突上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7.
孙晓磊 《大观周刊》2011,(22):10-10,8
间接正犯不仅属于刑法理论中的一大难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有其一席之地。而间接正犯本身的性质则成为在实践中对其加以认定的重要标准,即达到行为支配与意思支配。认识错误的场合下,对其如何认定与处罚,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详加讨论.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贺保伟 《大观周刊》2011,(50):39-39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为各国民法所规定。然对于脱离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各国立法大有不同,理论界争议也很大。我国《物权法》未提出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本文旨在分析论证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发表作品时,通常与出版商就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签订转让协议(版权转让协议),作者由此对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丧失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建设中主要的著作权疑虑源于已发表作品的作者轻易放弃了著作权中财产权的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存缴和发布的作品均为公共资金资助作品。由公共资金资助的作品存缴和发布到机构知识库符合著作权相关法律保障公共利益的宗旨,出版商无权剥夺这些作品的公众获取权。  相似文献   

10.
尹君 《大观周刊》2011,(9):41-42
我国民法对于共同侵权行为虽然早有规定,但其认定标准缺乏实践可操作性,而数人侵权在何种情况下属于共同侵权对于受害人利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共同侵权的界定标准和共同侵权的责任分担,对于侵权法的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业务与复制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靖 《图书馆杂志》1994,13(6):14-15
一、复制权与图书馆业务的关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复制权是著作财产权中的一项权利,一般是指复制作品的权利。复制权是作者首要的基本的专有权利,作者行使著作权(版权)亦集中体现在复制权上,因为复制是使作品能够广泛传播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当然,  相似文献   

12.
物权追及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不论辗转归于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碍物权人权力的行使,物权人可以向任何占有其物的人主张权利。物权是绝对权,其权力无须借助他人的配合即可实现,但物权的追及效力必须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李静 《传媒》2021,(20):91-93
当今世界已有不少国家在其新闻相关法律或者司法判例中确认了被报道者的回应权.相比传统侵权法对被报道者受侵害的救济,回应权制度有其独特功能,对于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平衡保护和冲突缓解颇有助益.结合我国新颁布的《民法典》第1028条规定,对"准回应权"进行分析解读,并强调在司法实践中需注意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事实报道和意见评论、行使期间和行使方式、举证责任和法律效力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又以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尤甚。我国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未对相关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在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时仍要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忽视了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导致对相关纠纷解决不当。为解决相关认定不清的问题,本文从侵权主体、侵权客体和侵权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三方面来解读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出版权”的几种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著作权作者的民事权利 作为民事权利,出版权属于著作权.出版权是作者(或其他原始版权人)行使著作权的起点,也是作者实现著作权的途径.著作权中的出版权包括哪些内容,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世界各国版权法中规定不一.伯尔尼公约第3条(3)款及及其他一些条款中,规定"已出版"的作品,系指经作者同意而已经出版的作品;就作品的性质而言,无论它的复制本是以什么方式制成的,只要其份数能满足公众的合理需要,就应视为"出版".伯尔尼公约对"已出版"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作者行使其发表权、复制权和最低限度的发行权.  相似文献   

16.
产权与档案     
产权与档案杨子林产权,即为财产权,指民事法律关系上的财产所有权。其内涵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分别指对财产的占有控制权、利用权、收取增值权和依法处置权)。这“四权”由所有权派生并组成完整的财产权概念。可依照合同或法律将“四权”的全部或部...  相似文献   

17.
著作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著作财产权又称经济权利,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著作权法》规定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它是作者个性通过创作的进一步体现.《著作权法》正是通过这4个方面对作者复杂精神世界进行规范,这其中发表权与财产权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占有新闻资源实际上也就是占有“拥有新闻资源的人”,把他所占有的新闻资源转化成你的报道。那么,首先要确定哪些人是“拥有新闻资源的人”。作为一名法制战线的记者,法官和律师,两者手中都占有大量的新闻资源。不过由于工作性质,法官往往对媒体有所回避,由此,我工作的突破口放到了律师身上。目前,沈阳市的123家律师事务所、1705名执业律师成了我的工作重心。在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为律师们做“广告”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是帮其行使知情权的,而律师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一般来说,一是希望媒体的介入能影响案件将来的进程,使案件胜…  相似文献   

19.
2000年8月27日浙江电视台“时事七日”栏目中回顾 湖北省高级法院对南德集团总裁牟其中信用证诈骗案依法作出终审裁定时,这样播报:南德经济集团及其法人牟其中(牟奇忠)……。其实,这只的“法人”应是“法定代表人”。 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而上述报道所表述的是法定代表人──依法代表法人(公司法人、企业法人)行使一定职权的自然人。由于一些记者、编辑和主持人缺乏民法常识,常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法概念混为一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  相似文献   

20.
权利客体的无形性决定了版权~([1])人对其权利和作品采取虚拟占有的形式。我国法律规定版权自动产生,承认著作财产权可自由转让,但却缺乏权利产生和变动的公示制度的相关规定。这种制度难免导致版权的权属争议、"一权多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版权交易障碍,影响版权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物权公示理论和版权的自身特点,对完善我国版权公示制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