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2.
西学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争议颇多。钱大昕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个案进行细致分析,是推动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在西学的刺激下,钱大昕刻苦钻研中西天文学、数学,认识到西学有超过中学的地方,主张"能用西学",反对"为西人所用",号召士人研究自然科学;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遗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相似文献   

4.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学全盛,形成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的出现及乾嘉汉学的繁荣,一方面受政治、社会、文化等外缘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合力促成了乾嘉汉学的特盛。  相似文献   

5.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现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判.而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判与这些人基本相类,甚至在学术路向上与汪中、凌廷堪等考据大家也有趋近之处.这反映出,清代中期的考据学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内在转向,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评与这一"转向"遥相呼应,他的思想是清代考据学思想的"综合"和"会通".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清代学术,其命名一般有"汉学"、"朴学"和"考据学"三种说法。比较而言,"考据学"的说法更合适一些。因为,"汉学"会引起歧义,而且因学者们对其所指范围的看法不同,往往会遗漏重要学者和学术成果;"朴学"之名又难于体现清代学术特性。所以,既能较好反映学者治学特点,又能对清代学术兼容并包的"考据学"之名似乎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7.
李兴强 《文教资料》2007,(25):106-107
陈垣与清代考据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继承、发展了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经世致用的优良学术传统。晚年,他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宗旨,完成了对清代考据学在史学理论上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将清代理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清代理学无标志性人物,也无清晰脉络可寻,但并非"竭而无余华"。他提出"每转益进"说,指出清代理学承袭晚明儒学而来,在乾嘉时期经戴震、章学诚等人发扬光大。钱穆治清代理学的特别之处在于认为考据学是理学的一个环节,高扬理学而贬低考据学,甚至将清学史写成理学史。钱穆看重学人的立身处世之操守,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以理学济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考据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史上是起过重大影响的.为了说明章学诚的史学以及他是怎样对待考据学的,且先说说考据学是在清代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而考据学本身又是有它一定的政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嘉道之际 ,考据学受到来自学派内外的冲击 ,面临着危机。社会环境的恶化 ,使经世思潮再度风行。今文经学以其倡言变易的特点与经世思潮相契合 ,并影响了新学术的发展方向 ,使学派意义上的考据学终结  相似文献   

11.
嘉道之际,考据学爱到来自学派内外的冲击,面临着色机。社会环境的恶化,使经世思潮再度风行。今文经学以其倡言变易的特点与经世思潮相破合,并影响了新学术的发展方向,使学派意义上的考据学终结。  相似文献   

12.
明代考据学是明代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对于明末清初学术风气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明代考据著作之体要为考察对象,可以洞见四库馆臣这一学术共同体对明代考据学的认识,包括馆臣对明清考据学关系的认识,即承认明代考据学对清代考据学"导夫先路"之功。相对于明代理学末流空疏的学风,馆臣对于明代考据学著作无疑更是偏爱,但由于无法与乾隆时期日趋缜密的学术风气相比,馆臣也对明代考据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理学作为宋元明清四朝的官方意识形态,章学诚能以较为客观的辩证观点视之。一方面对理学末流大加挞伐,认为其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空言天性义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对通经服古的程朱之学持肯定态度,指出宋儒的“躬行实践”,仍是值得后人效仿和借鉴的正确方法。考据学为乾嘉学术之主流,章氏指出考据学的弊病在于注重征实,而忽视对义理的掘发,未能真正领会古人删修考订的用意和治学的要领。为此,章学诚倡言“六经皆史”说,强调经世致用,这既是对理学空谈性命义理的猛烈抨击,也是对考据学严重脱离人事的有力针砭。  相似文献   

14.
陈启源作为清初著名的学者,在《诗经》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坚守《诗序》,一以《序》《传》《笺》为准的"稽古"思想,是陈启源弃宋返汉,转向考据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复兴古学,解放人们思想,挽救当时颓废的学风有重要意义。他摒弃清初经世致用之学,以形音义结合、利用方音等手段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从事具体而深入的考证研究,力图探究经籍的本来面目,这种实证、求是的精神对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学风有极大地冲击,将《诗》学研究引上考据的轨道。他好学深思的稽疑精神和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都表现出清初考据学者的特色,体现了清初《诗经》考据学的基本精神,对乾嘉学风的转向和考据学的繁荣有启示之功。  相似文献   

15.
乔辉 《语文知识》2012,(3):49-51
我国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主要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其中文选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文选中多涉及语义、句意不详之处甚多,我们在讲授时就需运用传统考据学来对其进行分析、考证。文章欲从教学的实例出发,分析探讨在古汉语教学中乾嘉汉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盛与学术自身的发展和政治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而就在其兴盛之际,姚鼐却走上与考据学相背离的道路,这既有表层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内涵:一方面考据学自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另一方面清代学者不断调整学术理路。更重要的是,姚鼐的学术观点并非与考据派水火不相容,他是主张汉宋兼容的。这说明了清代学术自觉地完成了对前代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断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和中国学者以考据学为依托,并与西方"文艺复兴"相类比再加上西方传教士希望"中西会通,古今融贯"使得产生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在整个清代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市场.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嘉考据学派林立,各自有其丰富的德性思想,但又有其共同特点,在人性论和理欲关系问题上,认为性中有欲,理欲统一,承认情欲的合理性;在德性原则和方法方面强调达情遂欲与躬行践履的重要性;"实事求是之学"是乾嘉考据学派"明道"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文选》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学呈现出与往代《文选》学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代学者严可均诗歌的题材、思想、风格加以探讨,并分析其诗学主张。认为严可均诗以汉魏晋唐为宗尚,力求清新自然,并未受到考据学的浸润,在清代学者诗中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