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主导的时代,消费不再简单地只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需要满足的活动而构成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工具理性的成就和物质的丰裕为表象,借助大众传媒与消费大众心理的里应外合,大众消费被成功地规划和组织并被纳入社会生产体系,同时有力证明了社会的合法性。对于消费意识形态应该有如下的认识,它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社会控制形式变迁的结果,它也是消费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它也促生了新的人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2.
广告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广告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体现了现代人的感性生存和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然而这并不代表其传播上的有效性。一味地强调过去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不注重研究社会传播规律和大众接受心理,不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与发挥大众传播学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着力避免几个倾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时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它的繁荣预示了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大众与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贴近,大众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青少年一代生活在商品的包围之中,也必然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时尚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影响着青少年文化的变迁轨迹。一、时尚文化分析“时尚文化”建构在一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领域有相当的闲暇,并且急…  相似文献   

5.
作者论述了广告在招商的同时,应当担负起它应有的社会责任,正确积极地引导大众消费。  相似文献   

6.
《琵琶记》在明清时期是经典,支撑它成为经典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主题思想的认同,社会精英对它的艺术性的赞赏和社会大众对它的广泛接受。然而在当代,尽管社会精英仍然对它的艺术性推崇备至,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对它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有了保留而放弃了对它的积极支持,大众也因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而失去了对它的兴趣,于是《琵琶记》这部经典名作便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7.
媚俗已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将媚俗倾向演绎得丝毫不爽.文化媚俗倾向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是在世俗化语境中由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多个原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媚俗倾向被精英主义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原罪".在价值论范畴中它是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的,其负面性同其积极性一样显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对媚俗倾向共担责任.大众社会疏于理性思考而耽于世俗欲望的群体心理好尚为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证明着媚俗倾向是一种有赖人文精神注入而加以修正的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鲍德里亚认为,生产性社会和消费社会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消费社会的消费意识形态只是消费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消费社会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但在后现代拟像世界,由于符号与真实脱离关系,消费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但是,如同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置换成符号而继续沿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一样,对后现代的分析,鲍德里亚不过是又将符号置换成了拟像,其前后的认知模式和分析策略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在宣布意识形态消失的同时又走进了意识形态的牢笼。  相似文献   

9.
大众消费时代图像文化的勃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怎样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论文从大众消费时代的消费对象、图像文化的特征和图像时代审美取向特征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把握“意识形态性” 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性、系统性、时代性的"大众想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的水泥"和"社会的大气层"。它从思想观念层面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凝聚和固化作用,并以弥漫性的存在方式为社会各层次、各方面、各领域的人们提供思想观念的养料,对人们形成思想观念的约束和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位格的高低和势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是否强调和突出了它的"意识形态性"。只有从指导思想和整体要求、教学目标、现实针对性、防范意识、网络媒体的运用、主体性教学等方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得"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Carrie's characterization is a familiar topic in the criticism in Sister Carrie. However,how it could be review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is relatively a new issu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consumer society. It explores the consumer society's influences on the lovers and family. In addition,it points out Dreiser'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consumer ideology.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颠倒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将消费和消费行为置于主导地位上。人们对于商品的享用,只是部分地与其物质消费有关,关键的还是人们将其用作一种标签,通过商品的使用来划分社会关系。消费社会广告创意过程模式以意识形态为起点。六种创造符号的方法——内涵法、语境法、情绪法、反应法、搭配法、信息组织法,则为我们从符号学角度探讨消费社会下的广告创意过程模式提供了基本坐标。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在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社会中,大学的使命是培养生产者;那么在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大学的使命则是培养消费者.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生产的一个后继环节,却象征着地位,意味着一种新的道德.作为对产业社会的一种超越,消费社会在迎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精神上的贫乏.在盲目"拜物"逻辑所主导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下,目前关于大学的话语方式逐渐商业化,大学所付出的主要代价就是普遍的不安全感,并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艺术画廊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形式,承载发现、包装艺术家,把艺术作品有机转化为艺术商品的功能,适应着当今的商品经济和消费背景,艺术作品只有在画廊里,才成就了它的社会价值。消费社会是艺术画廊的重要基石,而艺术画廊又通过这种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关系,将社会和艺术精神顺利搭接,从而也实现了自身在二者的互动促进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消费主义是根植于西方消费社会的超越人的生存实际需要、崇尚物欲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在强调物质占有,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仍处于“百姓国度”,尤其要警惕消费主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真实地再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全方位解读,就应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而应深入到社会的层面。要透过文学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内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和历史,我们应该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斑。  相似文献   

18.
Ⅰ.IntroductionAlthough a clear concept of ideology has never been agreed upon,it can be defied in a neutral way that is supposed to describe‘system of thought’or‘system of belief’or‘symbolic systems’pertaining  相似文献   

19.
尤卡·格罗瑙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用凡勃伦、西美尔和利奥塔等人的观点,论述了时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来临标志着时尚神话的降生,也标志着时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最终形成。他进而指出,作为大众文化重要部分的时尚是社会再生产和权力产生的关键机制,它具有阶级性和崇拜性、循环性和转瞬性、强制性和约束性、欺骗性和虚假性、创新性和破坏性等诸多特性。时尚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和经济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行模式,它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借助于广告等大众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大而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