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越式跳高是近几年出现的跳高技术。它以简单的躺卧在横竿上的过竿动作,吸引了不少人。目前已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中较普遍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已被证实。但正因为躺卧在横竿上的这一优点,也带来了容易倒肩过早的错误。成了初学者征服更高高度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这一错误的产生。为此,需要首先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背越式跳高技术主要取决于起跳和过竿技术,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和训练中,都会用不少的时间来进行技术训练,而过竿的空间感又决定了过竿技术的水平。因此,加强学生过竿空间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此通过对起跳腾空感、空中身体姿态感、位置感、动作时机感的培养和训练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一些培养学生过竿空间感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跳高的最终目的是越过横竿,要越过横竿主要取决于重心的腾起高度与充分利用这一高度的能力。在重心腾起高度一定的前提下,过竿姿式不同与过竿技术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成绩。尤其是背越式跳高,过竿姿式对成绩影响很大。但是,影响程度究竟多大呢?过去只能凭直观感觉来进行估计,并不能给予定量的说明。人体重心的位置取决于人体活动的姿势,人体运动时体形发生很大的变化,质量分布也不一样,人体的重心位置随之改变。例如:人体处于正常“立正”姿势时重心的位置高度大约在脐下3—5厘米,把手举起来重心位置就改变了。因此背越式跳高的竿上动  相似文献   

4.
如何客观定量地评定背越式空中技术的合理程度,这是背越式跳高教学与训练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从美国的杰姆斯·G提出H=H_1+H_2-H_3公式之后,人们习惯于用H_3(重心最高点至横竿的距离)值来评定过竿技术。虽然良好的过竿技术能使运动员在H_3值较小时也能越过横竿,可是,运动员腾空后处于无支撑状态,任凭过竿技术如何好,也不可能改变H_3的值。另外,由于过竿余量的存在,用H_3值来评定背越式的过竿技术,实际上有很大  相似文献   

5.
在跳高比赛中,有些采用背越式姿式的运动员往往出现起跳时倒体过早,过竿时身体僵硬、反弓不明显或小腿碰落横竿等技术缺陷。如能充分注意头部姿势——起跳时向上顶头,当肩越过横杆时充分仰头,臀部过竿后及时低头,则可使上述现象大大减少,并能更好地掌握过竿技术,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起跳时顶头,是指在起跳瞬间,身体由  相似文献   

6.
<正> 决定跳高高度的三大要素是助跑、起跳和过竿。助跑和起跳都是为过竿服务的。如果助跑和起跳都完成得很好,但过竿技术不符合要求,也难以跳出理想的成绩。而且错误的过竿动作定型后,还有阻于今后提高成绩。因此,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过竿技术,是跳高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越式跳高尤为如此。背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对于初学者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启蒙教学。一、有关肌肉的感觉阶段主要使初学者体会有关肌肉的感觉,发展局部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教法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力学原理,分析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跑线轨迹及正确的起跳,指出运动员起跳时身体应产生自转、形成背向横竿的有利姿式。将整个跳高技术与旋转运动规律一一对应,力求使背越式跳高技术规范化,为制订和实施合理的教案及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杆上的挺髋动作是顺利完成过杆任务的关键技术动作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初学者往往在腾空状态中肌肉感觉模糊,感知不到挺髋动作的用力部位,常犯屈髋“坐着”过杆的错误动作,延缓了挺髋动作的掌握。在背越式跳高过竿教学中,强调学生在空中运用臀部的左右两部分向中间快速短暂的强力挤压的动作(即臀部的两边向身体中心矢状面挤压,本文简称  相似文献   

9.
<正> 背越式是目前诸种跳高姿势中较新的技术,它的动作具有节奏性强、速度快和幅度大的特点。在其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等各个动作阶段中,下肢或脊柱的运动负荷较大,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容易发生各种损伤。笔者调查了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系参加背越式跳高专项训练的男女学生6名和参加背越式跳高教学课的男女学生120人,计受伤68人次,其中多数是受伤1次,个别学生受伤3次。本文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求探索损伤发生的规律,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一、本技术教学的目的任务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背弓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的基本技术模式。背越式跳高基本技术。跳高的完整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助跑阶段:逐渐加速准备起跳;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腾空时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落垫时保证安全。助跑路线成"J"字形,  相似文献   

11.
李群 《体育师友》2002,(4):41-42
头部动作在许多体育项目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背越式跳高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在整个背越式跳高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头部动作的改变。这都会引起肌体不同反射活动,这自然对技术动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背越式跳高过竿时,只有头仰,才能做出较大的背弓,反之则反。为此,通过研究头部动作对背越式跳高各技术环节的影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改进技术,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越式跳高越来越引起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兴趣。实践证明,背越式跳高是一种优越的姿式,成绩的提高比较显著,尤其是对初、中级的运动员,采用这种跳高姿式成绩提高更快。但目前普遍都重视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动作的研究,因为助跑和起跳是跳高技术的重点和关键动作,是整个技术的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环节,但如果忽视了其次要方面,也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过竿动作,若处理不好,也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发挥,故籍此谈谈个人的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对男子背越式跳高“借力起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目前短跑速度推测及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特点,突破助跑速度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助跑速度的加快,过竿瞬间时间的缩短,运动员已无暇顾及过竿的大背弓技.术,而应为依重心轨迹顺势成倒“7”字过竿,充分发挥运动员“借力起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1.容易出现的重要错误动作的预防措施 1.1.“坐着过竿”的预防措施“坐着过竿”有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够的原因,更有“本能保护性反射”的原因。防止“坐着过竿”出现的难度较大,因而要下较大的功夫。在进行背越式跳高教学时,首先要进行如下练习:  相似文献   

15.
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手段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背越式跳高常用教学训练手段与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模糊数学等方法对现有教学训练手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及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手段只注意了助跑、起跳,对过竿与落垫两个技术环节重视不够;对实现教学目标影响较大的教学训练手段有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练习、4步助跑过竿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跳高架练习和4步助跑跳高垫练习。模糊聚类分析也证明,筛选的16种教学训练手段可分为上述4类。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最新式的跳高姿势,这种跳高姿势的动作比较简单合理,只要抓住关键,技术是容易掌握的,而且提高成绩较快,因此被很多运动员所采用。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就是利用这种姿势创造了世界记录的。我们在跳高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了背越式跳高后,学生就把其他的跳高姿势全放了,不遗余力地积极学习背越式,这充分说明了背越式跳高姿势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背越式跳高不同于其他跳高。这种跳高姿势是采用弧线助跑,身体垂直姿势起跳,能更好地利用脚蹬地的力量,使起跳时的爆发力运用到身体重心之上。摆动腿采用屈膝  相似文献   

17.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跳高技术,其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身体重心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各个部分的技术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起跳理论影响,中学生跳高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背越式跳高助跑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正是基于此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是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它的核心是人体在空中成仰卧背弓姿势,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用肩背着垫。空中仰卧背弓姿势,是过杆技术的显著标志,肩背首先着垫,是顺利过杆的必然结果。依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学习。其原因不是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动作技术复杂,而是存在其它因素所致。本文揭示影响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学习的主要障碍。为消除障碍加速教学过程,提出运用逆进分段法进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跳高起跳动作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获得适宜的身体重心腾起角,并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以便使运动员能够获得最高的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并为旋转过杆提供力的来源。背越式跳高起跳的动力,是由起跳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效应共同构成的。正确认识和掌握背越式跳高的起跳技术,是有效完成背越式跳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背越式跳高是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它的核心是人体在空中成仰卧背弓姿势,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用肩背着垫。空中仰卧背弓姿势,是过杆技术的显著标志,肩背首先着垫,是顺利过杆的必然结果。依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学习。其原因不是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动作技术复杂,而是存在其它因素所致。本文揭示影响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学习的主要障碍。为消除障碍加速教学过程:提出运用逆进分段法进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