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5年继位,名赵雍。他于公元前307年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由此国力骤增,成为战国时代以至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对抗的强权。“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军事强盛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武灵王不愧为战国时代杰出的改革家、军事家。他勇于改革,敢于借鉴他民族长处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发。其英名因此而得以流传后世。然而,赵武灵王在改革中主要突出军事,而在尚贤用人等政治策略上感情用事,犹柔寡断,酿成“沙丘之变”,自己被活活饿死,这是其悲剧和局限所在。本文就“胡服骑射”、“沙丘之变”等方面论述一下赵武灵王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2.
赵武灵王长城非最古湖北黄陂师范徐大银《内蒙访古》中第一个小标题为“一段最古的长城”。写作者游览赵长城遗址,览物思人,赞扬修长城的赵武灵王大胆革新,胡服骑射的英雄奇迹。我在备课时从有关资料中发现赵武灵王长城并非最古,认为小标题中的“最”字用得不妥。其理...  相似文献   

3.
周盛开同学问:“《内蒙访古》中,作者赞扬赵武灵王是个英雄,其原因是筑长城不挨骂,并且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那么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英明伟大。筑长城不过是一种战备手段,不是为了侵略别国和掠夺外族财富,而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保卫边境的和平安宁,维护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是发起了一场斗争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兵车很笨重;官兵都穿宽大的衣袍,行动不便。胡人惯于骑马,行动迅速;胡人着短衣长裤,身手便捷。赵武  相似文献   

4.
赵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就梁启超关于赵武灵王研究的一篇文章进行研究,认为梁启超作为开拓近代赵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其思想动机是和他的改革意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传》对武灵王的评价之高,是其他文章所难见到的,对行兴舟楫和胡服骑射的改革,论述也是较全面的和深刻的,这是梁启超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关头的站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靳生禾新著的《赵武灵王评传》。作者用唯物主义史观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赵武灵王的生平,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历史读物。全书共9.3万字,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历史背景、胡服骑射的实施、功效、历史影响以及该问题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详尽介绍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军事形势,胡服骑射的实施过程、方法、步骤及功效,并论述了胡服骑射的必然性。第五章专门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政绩,其中既有其邦交政策、民族政策,又有政治制度的改革。第六章介绍赵武灵王晚年及沙丘事变。第七章为作者对赵武灵王足迹所达之处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应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较大而又影响深远的服饰改革。当下由汉文化爱好者自发组织倡导的汉服运动,虽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下复兴传统文化的服饰诉求,但由于巨大的时代落差,注定了它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多舛命运。一言以蔽之:“时”是服饰改革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七期所载《谈〈内蒙访古〉的结构和主题》一文,无论是结构的分析,还是主题的归纳,都值得商榷。《内蒙访古》第一节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说:“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友好,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本节的主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课文里写得明白,赵长城是赵武灵王在击败胡人之后,为了堵住胡人再度南下侵扰,永远占领大青山南麓平原沃野而修筑起来的。长城纯粹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绝非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至于作为作者立论的唯一根据,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这一点也不足为信。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完全服从于保存自己、以图发展的治国之策,从中既看不出与其他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愿望,更体察不出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行  相似文献   

8.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9.
远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这位改革的先行者,独具慧眼远见卓识,认识到当时的宽服与战车已成为一种累赘,再不变革则无御敌之力,难雪国耻,更难使赵自立于诸侯之列,因而“无顾天下之议”“袭远方之服”,毅然决然实行改革。但易服骑乘谈何容易!赵武灵王的“易服会”招致朝  相似文献   

10.
读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仿佛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所鼓舞而怦怦跳动的心。《内蒙访古》是一曲历史学家奏响的民族团结的颂歌!一、写赵长城,称赞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赵武灵王是个英雄。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和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筑长城,难道是为了战争和侵略?否!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说,赵武灵王筑长城是为了“堵住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也就是说,是为了防御,为了避免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汉与匈奴各自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者称  相似文献   

11.
《内蒙访古》是一篇以史论为落脚点的上乘游记散文。但是,文章在评价赵武灵王的功绩时,有一段议论笔者不敢苟同。这段议论说:“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大家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  相似文献   

12.
“胡服骑射”是战国后期赵国武灵王发动的一次著名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赵国第六代国王,他决心振兴赵国。当时赵国的军队虽然宠大,但战斗力很差,笨重的军事装备和宽长的服饰束缚着士卒的手脚,行动迟缓,机动性差,虽然有少量的骑兵也未能发挥作用。而北方胡人短衣长裤,上下敏捷,很便于骑射;加之弓箭轻便,杀伤力强,所以他们作战时往来如飞,进攻迅猛凌厉,撤退干脆利索。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脱掉宽长的衣服和沉重的盔甲,扩充组建  相似文献   

13.
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谁知这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黄帝以来第一伟人的著名国君,其结局却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元前325年,赵肃侯死,年幼的赵武灵王继位,大权掌握在很有名望的大臣肥义、赵豹和宗室贵族公  相似文献   

14.
赵武灵王《~前295年》名雍,以“胡服骑射”闻名。他于公元前325年继位,至公元前295年崩,执政三十一年,其间成大事二件,一是胡服骑射,改革军制;二是灭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他的意图是“欲从云中、九原南袭秦”,为此,他还“诈自为使入秦,欲自略地形,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546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是由宋国的执政向戌倡导、以晋楚为首,有十几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会”。其目的是晋楚两国为了止息战争“弭兵会”的成功与否,和晋国的执政赵武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他对这次盟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些史学者就过分夸大他的作用,把这次“弭兵会”看成是赵武  相似文献   

16.
邯郸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创新精神是最为宝贵的文化精髓。自磁山文化开始,邯郸人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磁州窑的多项发明凝聚了邯郸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杨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表现了邯郸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西门豹古邺城推行的改革措施,表现了他革除陋习的勇气和胆略;曹操求贤若渴的用人举措表现了他思想的开放。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赵国国力的加强。创新精神成为促进邯郸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三十集中有准噶尔部落可汗葛尔丹乔装使者仆从入京查看清廷虚实并进见康熙的剧情,这一剧情与电视剧《东周列国》和明代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赵武灵王乔装使者入秦图画秦地山川形势并观察秦王为人的演述如出一辙。《东周列国志》中赵武灵王乔装入秦的故事在《史记》中亦有简短的记载。《世说新语》中有与赵武灵王、葛尔丹乔装故事相似又相异的曹操乔装故事。我们认为应当是《史记》中赵武灵王乔装入秦的记载在后世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被演绎成了更为丰满的故事,继而又被借鉴、改编而创作出了葛尔丹乔装使者仆从入京见康熙的故事。《世说新语》中曹操的乔装故事可能是起源于民间,受到了《史记》中赵武灵王乔装故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邯郸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创新精神是最为宝贵的文化精髓。自磁山文化开始,邯郸人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磁州窑的多项发明凝聚了邯郸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杨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表现了邯郸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西门豹古邺城推行的改革措施,表现了他革除陋习的勇气和胆略;曹操求贤若渴的用人举措表现了他思想的开放。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赵国国力的加强。创新精神成为促进邯郸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赵武灵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治时期的赵国国富兵强、幅员辽阔,进入全盛期。但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晚年竟然沦落到饿死沙丘宫的下场,着实令人惋惜。关于赵武灵王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历代文献典籍均有不同记载,主要有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而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赵武灵王陵位于元氏县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赵氏宗族在晋国历史上显赫了三个多世紀。从叔带去周事晋到赵衷襄助晋文公明修德政,为晋国跻身于“五霸”之列建立了功勋。后经赵盾执政直至赵武复出,赵氏各代都为晋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貢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