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勃、周亚夫父子皆任太尉、丞相,有拥立和稳定文、景统治之大功,但其结果却是周勃两次任丞相共计不足两年,即被免相归其封地,又被诬告谋反之罪被文帝下法司刑讯,幸有薄太后相救,才免一死;周亚夫因与景帝在太子废立等事件上意见相左,不仅被逼谢病免相,还在朝宴中被景帝有意刁难与申斥,进而被诬陷谋反入狱,绝食而死,封爵被废。周勃父子的遭遇,既体现了功高震主的现实及汉高祖削除异姓诸侯王政策的继续,又反映了西汉前期皇权与相权之争的激烈,更表现了文、景二帝用人政策的实质,而其过河拆桥、以怨报德则显示其冷酷的一面。对之探析有助于对文、景二帝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汉景帝时徐卢等七王降汉封侯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止于丞相周亚夫因之被免、朝廷内中枢权力的更迭,更在于标志着汉王朝对降附之外族政策的变化,即"初开封赏之科",对后世影响巨大。但诸典籍对此事不仅记载阙略,而且相互间抵牾之处颇多,《史记》《汉书》对降附者人数、姓名、身份、受封地望等的记载均有错舛,二书应相互参证,但相较而言《史记》讹误较少。徐卢等人虽然诸典籍均言为"王",但其实不过为匈奴部族之酋长,地位并不显赫,汉景帝对其封侯主要是出于政治上之考虑。而将其安置于涿郡、颍川等中原内地,反映了汉王朝对降附者的防范猜忌,这与汉武帝时代将降人置于边地、建立属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显示出不同时代汉匈之间力量的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栗太子刘荣被废一事,对西汉的政局有很大影响,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往往反映在皇室贵族亲属之间的矛盾之中,栗太子刘荣被废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主演:荆轲、太子、龟丞相、西门吹雪、嬴政话说战国末年,秦国最强,有吞并六国之野心,于是,引出了以下这则可歌可泣的事迹——荆轲刺秦……第一幕(密谋)人物:燕国太子(黄袍)座右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龟丞相(官服)座右铭:你管天管地,还管得了我拉屎拍马屁?天气:晴空万里地点:燕国皇宫后花园一个美好的早晨,鸟语花香,太子和龟丞相在后花园散步。太子:唉……(摇了摇头)丞相:太子何故哀声叹气?太子:如今天下大势,尽归秦国,其他五国已灭,现在他们已经把矛头指向了我们。到时,我怕再也不能一边听着Jay的《简单爱》,一边开着心爱的宝马到海边去兜…  相似文献   

5.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初仕北周,先被大家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又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汴州刺史、徐州总管等职,被封为清河郡公。杨坚任兆周丞相时,杨素“深自结纳”,杨坚“甚器之”。他辅佐隋文帝杨坚夺取并巩固了政权,以功封上柱国、御史大夫、越国公。又曾任内史令、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职。后来,杨素又结交了晋王杨广,废斥太子勇,谋立杨广为太子,扶其登上帝位,被杨广任为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等职,改封为楚公。杨素又好学博览,“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较为普遍,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5例。文章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考察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的大致情形,可以概括出废太子事件的多种原因;废太子们的不同行为抉择;总结出废太子事件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史公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较为普遍,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5例。文章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考察春秋时期诸侯国废太子事件的大致情形,可以概括出废太子事件的多种原因;废太子们的不同行为抉择;总结出废太子事件的两种基本模式以及史公对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8.
周亚夫是西汉文景时期的名将。他的父亲周勃也鼎鼎有名,在吕后死后,扫灭诸吕的行动中立下了大功,就连当时任丞相的陈平都承认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功劳不如周勃大,因此想把自己的丞相之位让给周勃。周亚夫起初当河内郡守,未曾封侯。传说当时著名的观相者许负给他相面,说:“你三年后能够封侯。封侯之后八年会成为将相,秉持国政,贵及人臣,当世不二。再以后九年,你就会被饿死。”周亚夫根本不相信这些话,笑着说:“我的哥哥已经承袭了我父亲的爵位,如果他不幸早逝,也是由他的儿子来承袭,我又怎么会封侯呢?更何况既然你预言我会位及人臣,贵不可言,…  相似文献   

9.
《宋史·儒林传·杨万里传》载杨万里曾向丞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60人才,“淮次第擢用之”。周汝昌先生《杨万里选集·前言》将此事系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杨万里”条又云:“(淳熙)十三年,迁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向宰相王淮推荐朱熹、袁枢等16位人才。”今案:杨万里向丞相荐人才之事本在淳熙十二年(1185),不在十三年;所荐乃60人,而非16人,迁枢密院职乃在荐人才之后(次年),而非其前。检《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钞本《诚斋集》卷113《淳熙荐士录》,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5.
道家之学在百家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黄老学在扬弃、发挥道家思想中很得力,汉初的文景之治即为明证。因此,以帛书《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学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学术逐渐分化。总体看,它大致沿着三条路径分化:一是其政治理念,成就了汉初的文景之治。二是将政治情怀消解在求长生的追求中,向着民间宗教发展,后演变为“黄老道(道教前身)”。三是继续沿着学术方向演进,其思想的精华被后世思想家所吸收。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吏之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8.
秦代实行的行政区划是纯粹的郡县二级制,以郡辖县.楚汉之际实行的封建制以军功而非以宗法血缘为原则,与周代的封建制不同.西汉立国至景帝中元五年,封建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元五年以后,汉代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官僚政体才正式确立.汉代的州一直以监察区的形式存在,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州作为行政区划正式出现,郡县制被州郡县制所取代.秦汉开创的行政区划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14-19,58
汉初社会经济严重凋弊,再加上“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基本萎缩。惠帝、文、景之时,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商品经济亦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景象。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汉代社会经济(包括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汉初“黄老政治”与“休养生息”政策,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社会消费需求的扩大,是汉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四、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早在神话时代,岭南已入中原文明的视野与文化版图。《山海经》时代中原文化外向波散岭南。舜帝南巡足迹岭南,岭南大地已开始接受中原文明之教化,岭南南越民族亦开始投入华夏民族之怀抱。随着中原汉人的南徙,盘古文化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相遇并共存相融,岭南的人口成分及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了岭南南越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及岭南南越民族的汉化进程,其结果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繁荣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