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文明小使者     
暖暖的阳光洒向大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了笑脸。柳枝在风中轻轻扭动着腰肢,鸟儿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孙小圣和嘟嘟熊在这明媚的春天里兴高采烈地去公园游玩。一路走来一路玩,他们来到一片绿茵茵的草坪上,草坪上有一座小亭子,绿色的琉璃瓦大红的圆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在《生命清供》一书里提到一个国画理念:"不离亭子,不在亭子。"意思是说,"画"离不开"亭子",但表达的真意却不在"亭子"本身,而在寄寓的生命意蕴上。这一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颇有启发,我们不妨借此化成"不离亭子,不在亭子,为了亭子"的"亭子理念"。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亭子理念"呢?  相似文献   

3.
上初中时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十三四岁,脸上刚开始长青春痘,常因为无止境的战“痘”经历变得心情沮丧。不过,放学后去邮电局的书亭看课外书,会让我的心情舒畅安静起来。书亭的工作人员是我母亲的同学,对我很好。我可以在那里坐上很长时间,即便一本书不买,她也从不说什么。我就是在书亭读了三毛的那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看着看着很晚了,她提醒我说,你不用上自习课了吗?抬头望窗外,繁星满天,流萤飞舞,初春的空气里飘着槐花的香味,我捧着那本书,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是我第一次迷恋上一本书,第一次迷恋上一个作家。后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停"这个字,即"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所以,"亭"是供人们停顿、歇脚和休息的地方。驿道,是用来让人们赶路的,而亭子却是供人们停下来歇脚的地方。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这不是有碍于人们赶路吗?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  相似文献   

5.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漂亮的大理石亭子,热天可以遮阴避暑,雨天可以遮风避雨,这里是我们休憩玩耍的好地方。可是最近我发现亭子的外壁开始变得凹凸不平,油漆大片大片地剥落,颜色也变淡了,有的地方甚至完全褪色。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我说,因为株洲是重工业城市,污染严重,经常下酸雨,亭子的变化应该是受酸雨腐蚀所致。  相似文献   

6.
人生之亭     
<正>我们的一生,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旁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亭子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小院一角     
我们院子的西南角有一个小亭子和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那是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小亭子的设计很独特,别具匠心。它四周的柱子上都围满了牵牛花,紫色的牵牛花一朵挨着一朵,鲜艳无比,翠绿的叶子密密麻麻,把水泥柱子围得严严实实。亭子里有很多桌椅,供人们乘凉、读书、聊天。亭子的前面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像地毯一样,风一吹,它们像是在点头微笑。最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停”这个字,即“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所以,“亭”是供人们停顿、歇脚和休息的地方。驿道,是用来让人们赶路的,而亭子却是供人们停下来歇脚的地方。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这不是有碍于人们赶路吗?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初中开始,就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给自己起“琉璃瓦”这样奇怪的网名.我说这名字出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琉璃瓦》.那故事里的姚先生有位多产的太太,生了七个女儿.亲友们根据《诗经》中“弄瓦,弄璋”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窖”.姚先生并不以为忤,只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和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相似文献   

10.
薇薇安带着大家走进皇宫,前面已有很多的游客,几乎是摩肩接踵。“我们不如先到那个亭子里坐一坐,休息一下,顺带观察一下这里的建筑吧。”薇薇安指着主道旁的一座亭子建议说。  相似文献   

11.
游栈桥公园     
杨谢晨 《初中生》2002,(7):44-45
去年暑假,我有幸到青岛栈桥公园玩了一次。栈桥本是一个码头,由于青岛城市的迅速发展,栈桥便渐渐地和周围的海滩一起被开辟成了一个公园。我和爸爸来到公园的栈桥上。栈桥大约宽3米,长100米,桥两旁是光滑的石栏,石栏上雕刻着许多狮子,它们形态各异,姿态万千,虽然比不上芦沟桥的狮子那般惟妙惟肖,但也别有一番风味。栈桥的尽头有一座亭子式的阁楼,金黄的琉璃瓦,鲜红的墙壁,一切都显得古色古香。  相似文献   

12.
夕照     
晴天的黄昏时分,如诗如画的景色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如痴如醉。太阳失去了中午的威力,像一位害羞的姑娘露出红红的脸庞。它用金色的光芒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在人们身上镀上了一道金边,给所有的东西都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在夕阳的照耀下,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波纹好似亭子上的琉璃瓦,而那几片落叶好似湖中的一条条金鱼,它们在湖姐姐的怀抱里嬉戏、玩耍,快乐极了。过了一会儿,太阳公公突然涨红了脸,仿佛要把储存的所有能量都爆发出来似的,我不禁为它捏了把汗。与此同时,太阳周围的云彩正在举行选美大赛,它们换着各种颜色的衣服——…  相似文献   

13.
<正>"停"——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停"字——"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  相似文献   

14.
登狮山     
郑媾瑶 《小火炬》2020,(2):31-3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在重阳节这天,会用登高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而我们也喜欢登高。离我家不远处有座狮山,重阳节这天,我们决定徒步登狮山。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福寺门亭,亭子高约七米,有六根赤红色的柱子。亭子里摆着长石凳,供游人休息。  相似文献   

15.
戒坛与潭柘     
读朱自清先生写北京戒坛寺与潭柘寺的散文,那优美的文字,生动细腻的笔法,独到的见地,激起了我的共鸣,不禁也回想起三年前的那次京郊游览。戒坛与潭柘是京郊的名胜。红墙琉璃瓦的戒坛寺,座落在  相似文献   

16.
    
一个城市为了求快,就把所有的马路开得笔直。可是不要忘记,我们如果去国家公园或古代的园林,里面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它告诉你,要把步调放慢。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我常常跟朋友提到,我最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名称"亭"。也许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有亭子处就是让你停下来的地方。亭是一个建筑空间,也是一种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为这边景观美极了。"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一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初读课文⒈(出示课本图片)这是一池泉水,它在山东济南市。看,中间有三股泉水在向上冒,这不是人工喷泉,而是自然的喷泉。这里很美,来这里观光游览的人很多。小亭子右侧的碑文上写着“第一泉”,左侧的碑文上写着“趵突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看图学文《趵突泉》。⒉初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组织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句子。⒊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理清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二、模拟景象,理解课文⒈在水槽中放入半槽清水,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口上装一根导管后扎紧扎严,放入水槽中。⒉让学生用手由轻到重,用力按…  相似文献   

18.
圆明园中有个迷宫,它呈方形,正中是个亭子。迷宫墙高约1.5米,既纵横交错,又曲径连环。中间的亭子,古色古香,地势较高,能俯视四周。据介绍,这是过去皇帝观灯之处。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皇帝端坐亭子之中,命三十多名宫女手提红灯笼在迷宫中穿行,谁先跑到皇帝面前,谁就有重赏。想一想那种红色的游动,是不是很美?我刚走入迷宫时,见前后左右皆是道路,放心前行,眼见就到亭子,非常高兴,可转眼一堵墙立于眼前,只得折回,左走右突之后,反而走到最边缘;再走,又渐近亭子,又正高兴,忽又一堵墙立于跟前,无奈又重转。结果转来转去,都只见亭子忽近忽远,忽左忽右…  相似文献   

19.
小飞 《成长》2005,(12):19-20
广商三水校区的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没特色”,到处部找不到标志性建筑。如果硬说“特色”.只能说最顶层的琉璃瓦设计,据粗略观察.每栋建筑不论宿舍还是教学楼.都有土黄色的琉璃瓦简单地盖在上面,像农民挡太阳的帽子。昨天,本部的师兄师姐第一次来这里做学术交流.一个师兄下车后看到我们粉红色的宿舍群,不禁脱口而出:“豪宅啊!”还说我们在这里是享受生活,到了本部才是体验生活。我当时很是震惊——这难道是所谓“围城”心理?  相似文献   

20.
徐光梅  池袋西瓜 《读友》2020,(11):20-31
“招聘广告!大家快去看啊,猫居然要招聘蟋蟀!”“什么?猫要招聘蟋蟀?在哪里?”“在小亭子那边。”这天傍晚,在人迹罕至的树林公园里,鸟儿们竞相传播着这样一条消息。螺蟀们正在密密的草丛中弹琴,听到这些对话,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猫要招聘我们?太奇怪了!”“走,我们看看去!”十几只螺蟀一起往不远处的小亭子跳去。在小亭子旁的梧桐树上,贴着一张广告,有很多动物围在那里。松鼠读着上面的字:“猫的招聘广告!特招聘蟋蟀一只,擅长弹奏优美舒缓的曲子。有意者面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