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科学地运用了该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及原因,并从互动式教学的观点出发,对如何有效地实施精读课教学的互动模式进行详尽阐述,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比较强调学习的结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认为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还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但是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不像结果那样显而易见,也会因受到教学对象、内容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令人难以捉摸。因此,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日语精读教学中对"情境化"、"TPR"、"VT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实例,着重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精读课的语法教学中如何增加"可理解输入"的"质"和"量";2)以精读的会话教学为例,讨论如何促使学生将外在的语言知识吸收内化并形成"自动化";3)以精读课入门阶段的发音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记录和反思,总结出基础阶段的日语精读课应遵循学生语言习得过程的规律与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田丹 《海外英语》2013,(1):105-106
精读课在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中,一向被认为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与其他单项技能课不同,注重培养学生对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在过去,精读课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读课需要作出调整。将课本剧运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并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过来又制约和决定语言。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同时也应重视教学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利用网络在精读课的教学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读、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的主导课程精读课,对能否完成大纲所规定的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等语言活动能力,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大多得益于精读课;同时,精读课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围绕这一教学宗旨,笔者从精读课教学的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常听人说精读课难教好,精读课太死沉了。是的,精读课确实不易搞好,其关键是学生容易觉得乏味、疲劳,甚至对精读课产生“厌倦而又不得不强迫学习”的感觉。不过这与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只着眼于语言点,词与词的区别的讲解及“填鸭式”教学方法等,恐怕有很大关系。精读课实际上是门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所以,它的要求远远超过只搞语言点等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教学应作些改革。第一,在整个精读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交际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交际教学法对语言教学各学科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课程──精读影响甚深。它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传统的注重单个词汇解释、句子分析、堆例子的教学原则受到极大的冲击。英学者ChristineNuttall指出:精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不仅要知道其意思,还要弄懂其意思是如何产生的。这无疑对精读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精读课的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何上好精读课是每位任课教师须重新审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欧小艳 《海外英语》2015,(3):109-1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过来又制约和决定语言。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同时也应重视教学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利用网络在精读课的教学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作为英语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精读"课教学更离不开背景文化的渗透。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章就"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导入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集语言、文学、文化背景知识与一体,也是英语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对精读课大教学进行探讨和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实际意义。本文根据精读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探讨分析精读课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1.
英语写作是体现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技能,其输出水平取决于输入质量的高低。笔者拟通过“技能训练”学习模式,以精读课教学作为中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以专业四级中写作成绩验证加强英语精读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英语精读课任为英语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综合技能.因此英语精读课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精读教学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通过语音、单词、语法和篇章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美娟 《考试周刊》2011,(87):107-107
精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主要源泉。精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的学习,从中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和拓展语言知识,提高口语、翻译、写作和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利用现有教学课件资源,总结了如下八步教学法进行精读课的教学,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专业精读课是一门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关键课程。但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匮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满足新世纪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挑战,"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给予中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以极大的启示。本文从两个层面对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进行了重新解读。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必须解决好"微课"这种教学资源的采集、制作和"基层设计"。从学生层面讲,必须制作好监控,测试和评价体系。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视频资源和学习能力检测系统这两大难点,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成为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侧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单个语言项目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Beaugrande和Dresslor提出的成篇性的七个标准对于进行精读课语篇分析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精读课是大学英语的必修课,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课程,肩负着词汇教学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重任。而词汇是链接课文的建筑砖石,词汇教学是精读课教学的重点。在精读课教学中应扩大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进行词汇教学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专业教学中精读课与文学课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专业精读课与文学课的教学均存在诸多问题.精读课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越来越被教育者所诟病.文学课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自身教学理念与手段的落后,已被日益边缘化.文章以精读课文<莳萝泡菜>的讲授为例,探讨了改革这一现状的新思路,即整合该二门课程.在精读教学中处理文学内容,使文学学习回归文本,从而达到语言习得与文学欣赏并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精读课教学中 ,由于教师未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将教学重点 ,放在语言形式上 ;其次 ,就是教师和学生不熟悉或忽略了中国与英美在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 ,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处处遇到障碍。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并将教学重心从语言结构转移到结构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上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动用语言的能力。而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处于重要地位。作为精读课重要组成部分的词汇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以及整个精读课程的综合质量。本文就英语专业精读课的词汇教学方式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多重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精读课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本文从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语言环境的营造者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英语精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扮演多重角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