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词"条"和"根",语义相近,义界模糊,然而本质差异明显",条"凸显二维平面性特点,本质上具有动态性特征",根"凸显三维立体性特点,本质上具有静态性特征。因此"条"主要用于动态范畴、动物范畴、抽象事物范畴",根"主要用于静态范畴、植物范畴。  相似文献   

2.
示形量词是能显示所称量名词的外形特征的一类量词。构建示形量词的原型范畴,有助于解释量词的超预期用法,为词典编纂、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基于BCC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依据与"条"共现率高的名词离其原型更近的原则,从事物类别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构建示形量词"条"的原型范畴模型。量词"条"与"道路类"事物的搭配最为常见;具备[+个体]、[+扭曲]、[-生命]、[+具象]、[+方向]等特征的名词,分布在范畴更内层的位置。日常生活相关度、认知转换难度、意象图式清晰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条"原型范畴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关于"都"的性质的研究,十多年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方案。在回顾了前人关于"都"的四种定义:全称量词、周延算子、存在量词和加合算子的基础上,认为"都"具有全称量词的特性,但"都"并不是典型的全称量词,在一定条件下,它依旧呈现出分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其意义源于造字之初的名词或动词,所以量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及其修辞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初形式的烙印。文章论述了近义量词"堆"与"叠"的演变轨迹、自身所带有的语义特征;并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海口闽语量词"目"、"节"、"xak5"能用来计量分段物或事物的长度,但三者产生的理据和用法各有不同。"目"是闽语特征量词,产生的理据是在"节"的影响下通过隐喻机制和词汇平行衍生规律的促动而形成,用来计量具有"结节"之物,且长度是"结节"的整数倍;"节"则用来计量长度相对确定的事物;"xak5"是借自侗台语族的量词,由侗台语族相应的、具有"断"语义的动词转类而成,用来计量任意长短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王馨 《文教资料》2020,(1):23-25
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是困扰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三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又各自有不同的语义重点和搭配习惯。本文尝试透析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难点,辨析三者的语义特征,并且对形状量词“条、根、支”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部"和"台"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量词,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部"和"台"的语义特征,让我们对这两个量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述宾结构中量词"口"词性存在扭结现象,这一现象由量词重新分析导致,当数词为"一",名词表口含物,动词表口腔动作时,名词前移,名词与量词结构分离,仍存在表量语义关系。在为名词表量前提下,又为动词表量,可见,量词"口"词性受数词、名词、动词的共同制约。探讨量词系统内部词性扭结,对研究一定结构中量词的语义及语法特征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11.
除去典型的"种","类"等典型的种类量词,"款"作为新兴的种类量词,在商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使用十分广泛,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款"作为种类量词的用法,是在自身词义发展,和语言接触即方言影响下发展而来的,在商业中广泛应用也和自身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13.
"条"作为计量"路"的量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搭配,这种习惯搭配的背后蕴藏着"条"和"路"词义演变的历史。本文梳理"条"和"路"的词义演变的历史,分析使用"条"来计量"路"的原因,"条"和"路"成为习惯搭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指示代词,它与名词、量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性。"本"后面的名词类型,单音节名词占大多数,双音节名词中限于一些表示时间段或表示职务、身份、机构的名词。"本"后面量词的使用类型通常是动量词和集合量词。在"本+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具有限制性,一方面要考虑它是否匹配"本"所指代的名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在语境中是不是具有内指含义以及是不是说话人所在时间点。  相似文献   

15.
南部吴语东阳话的量词在"量名"短语和独用时具有标识有定和无定语义特征的功能。东阳话的定指量词属于"中性-准指示词型"定指标记,而非"距离-准指示词型",其有定量名短语和有定量词独用分别体现了指示形容词和指示代词这两种用法。东阳话的不定量词则应分析为类似英语sm的量化词,而非不定冠词,这样能够解释无定量名和无定量词独用的情况。无定量词和有定量词是一组平行发展的句法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汉语名量词“把”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把"由动词"把"发展而来,名量词"把"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集合量词"把"在汉代出现,个体量词"把"在唐代时代出现,文章通过对两种量词"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讨论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的不同的用法和特点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NV"与"V一N"两种借用动量词结构的表层和深层的比较发现,深层差异是表层差异产生的根源,深层差异主要是:动后"一N"专司动量,整个结构表达简单陈述;动前"一N"动量意义弱化,强调工具意义、短时意义,还具有动态意义,整个结构可以表示对比,表达复杂陈述。  相似文献   

20.
"条"本义为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从本义出发引申出"法令条例"义。东汉时期,表"枝条"义的名词"条"由于事物的相似性虚化为量词,用来称量长条状的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量范围经历了从显性长条物到潜性长条物、从具体长条物到抽象长条物的扩展过程。表"条例"的名词"条"在东汉时受句法位置的影响语法化为量词,主要修饰"法令,条文",其称量范围在后代得到泛化,到隋唐五代时期,不可罗列出的抽象事物也都可以由"条"来修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