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诵读,重模式、轻个性的突出弊端,造成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究语感及其重要意义,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诵读和博览)和大量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改园地不乏标新立异之花 ,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仍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重分析、轻积累 ;重理性、轻感悟 ;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离开丰富的语言积累 ,缺乏对语言运用经验的感悟 ,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 ,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传统语文教学恰恰在这些方面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一、语言是基础 ,重在加强积累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注意熟读成诵的习惯培养 ,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无一例外的要求学生诵读如流 ,背诵成为…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然而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囫囵吞枣,重情节内容,少思想感悟,更少有写作特色的总结。开设欣赏课,多给学生一些阅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累能使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逐步形成语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读写训练,最后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一、积累与运用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能弊端的有力矫正。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因为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凸现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注重积  相似文献   

6.
潘伟春 《学子》2014,(8):6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表现在上课发言胆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学科的总目标之一.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儿童的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语感成为语文教育的又一支点.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感是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升华,只有在字词、朗读、阅读、写作等语文训练中强化语感培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使其切实感悟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和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和揣摩语言的能力;要加强阅读指导,感受生活,加强积累;要使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感知语言文字材料时直觉地产生的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感受和理解。由于汉语言“重意会、重神摄、重具象”(王力语),因此,人对语言的体味和领悟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若是有了敏锐的语感,听读,则能迅速、细致地感悟语言文字传达的丰富内涵;说写,则能捕捉确切、生动的词语,运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在学生语文能力结构中,语感已占据了基础核心地位,正如叶圣陶先生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2.
<正>一、高度重视和合理展开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感。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然而"过程"之后,学生语文水平低下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重教学结论而轻教学过程。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1.加强读、写、听、说环节的紧密结合。语言能力只  相似文献   

13.
许梅 《广西教育》2014,(33):52-5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是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研读文本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康秀文 《考试周刊》2012,(20):42-42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40多首古诗,语言凝练、寓意深邃、脍炙人口,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载体。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展品读式阅读教学,在引导孩子们与文本深入的对话交流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造精彩的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也论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囚此,语言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无论促使学生感悟还是语感的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须知“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嘛!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重语句的表层含义,轻语境中语句的隐含意思(特级教师薛法根语)。面对文本中大量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语言教学必须由理解走向内化。  相似文献   

19.
潘景荣 《文教资料》2005,(5):155-1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2002年我参加了省级课题《丰富语言储备,构造奠基工程》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运用积累,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一、教学中丰富积累,感悟作品语言内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  相似文献   

20.
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注重兴趣的引导、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淀。课程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实施建议"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