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母系社会,妇女地位崇高。即便到吠陀时代,印度寡妇也并没有受到特别严厉的迫害;史诗时代到中世纪早期,是印度妇女地位急剧下降的时期,萨提逐渐成为印度传统的一部分,但同时印度的妇女自我解放运动也声势浩大;在现代,印度本土开明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寡妇萨提传统,保护寡妇权益,寡妇的地位有所改善。这些都颠覆了当下西方主流知识分子所谓“西方殖民印度是印度底层与妇女解放开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印度寡妇自焚是与外来征服者入侵印度和他们对印度妇女的歧视及凌辱有关.其实寡妇自焚这种仪式刚开始盛行时只属于上流社会的一种特权,后来慢慢发展到民间,平民百姓也相继仿效起来,认为丈夫死后妻子陪葬是天经地义的事.直至今天,这种野蛮习俗仍在印度一些邦里流行.  相似文献   

3.
成佛王子     
2500年前(中国春秋时期),印度有个王子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大智大觉的人”。公元前2000年,自称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雅利安就是“统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达罗毗荼人变成了奴隶。他们残酷地压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4.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在印度的宗教经典典籍中有许多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并都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妇女是一种财产,永远依附于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如童婚、嫁妆制度、萨提制度、深闺卖淫,变成了严重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陋习,通过对这些陋习的剖析,对挖掘影响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它与中国、埃及、巴比伦,并称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但印度的历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征服者的历史”,并在雅利安人的征服过程中,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种姓等级制度,成为印度社会发展史上一大特点。它影响着印度历史的发展,从古至今,一直是印度剥削阶级秩序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蒙古人和色目人都有收继婚习俗,且与朝代相始终。收继婚有助于避免妇女守寡,但是,仍有一部分蒙古、色目妇女孤寡一生,构成蒙元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寡妇群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理学所宣扬的贞洁观的影响,元朝法律的限制与保护,履行家庭责任、守护家庭财产的需要以及夫妻间的感情基础。在这些守寡妇女中,北方人多于南方人,上层妇女居多且大多为婚后十余年守寡者。  相似文献   

7.
贞节守寡的习俗产生后,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道德信条,对人们进行封翅教化,不仅严重地束缚着妇女们的方方面面,而且对男子亦有约束。 秦始皇提倡贞节守寡,在《会稽刻石》中说:“有子而嫁,倍死不贞……”秦始皇就是以如此粗俗语言咒骂和以酷刑来严惩再婚夫妇。又,明·正统六年,山西正五品提刑按察司佥事,因娶寡妇朱  相似文献   

8.
《小读者》2012,(7):60-60
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场合,印度人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体验“手抓饭”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世俗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重要条件。印度宗教长期保持着多神崇拜的特点,或说长期没有出现“统一的神”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印度长期“没有统一的君主”所致。另外,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而形成的种姓制度以及长期存在的村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分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原型来自民间说话人,它的以寡妇为对象的讥嘲情节似乎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产物,因为中国民间对于寡妇再嫁没有非议,民间笑话对寡妇再婚的讥嘲也古今都未见到。以寡妇为对象的讥讽情节在中国民间没有被接纳而生根衍化。在国外民间故事中,也没有这类教事,但就“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组成的情节单元分别来看,则是有线索可寻的。该故事三个情节单元分别对应于德国、印度、小亚细亚等地的三则民间故事,可以认为:“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当是中国民间说话人和冯梦龙有所触发,捏合上述三则民间故事而成,此国外三则民间故事可能就是其故事源头。  相似文献   

12.
一、龟兹地区古民族考国外的不少学者都说古代塔里木盆地的居民主要是雅利安民族,属于印欧语系,如: 日本松田寿男等说:“塔里木盆地的历史,在九——十世纪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民族方面,从雅利安时代变为突厥时代。”德国勒柯克说:“一直到第八世纪,东土尔其斯坦还不是土尔其人的国家,当时系为伊兰族和欧罗巴语吐火罗人所居住,在西南则为另一种伊兰人。”  相似文献   

13.
正统印度史学通过雅利安文明叙事建构了一个“传统性”的历史空间,而新印度史学通过以莫卧儿帝国为起点的新历史叙事建构了一个“现代性”的历史空间。以托马斯·梅特卡夫为代表的新印度史学家将正统印度史学解读为英印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虚构。本文通过追溯正统印度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学脉络,表明正统印度史学的知识建构同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空间的现代转型和印度殖民地现代性的历史密切相关。正统印度史学建构的传统性历史空间本质上是殖民地现代性的发明和创造,而并非是对前现代印度历史的客观呈现。正统印度史学本身则构成了英印殖民主义国家治理术所依赖的知识工具之一,从而应被看作英印殖民统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一项殖民主义知识工程。  相似文献   

14.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5.
一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孔雀东南飞》) 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无法熟睡。”中学课本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彷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此注不妥。 按“行人”一词,在古时的含义比今义要狭窄些,不是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泛指“在路上走的人”,即“一般过路的人”,而是特指因服劳役、兵役,经商客游而离乡背井远行的人,如:  相似文献   

16.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人们开始对种种生活陋习进行反思,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陋习不除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举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活动。请以“告别陋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相似文献   

17.
浦国亚 《考试周刊》2007,(22):27-28
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一部影片,其中有个场景让人无法忘怀:一个赛车手问一个寡妇:“一位雕刻家问,如果博物馆失火了,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先去救哪一个?”寡妇反问道:“那位雕刻家怎么说?”赛车手告诉她说:“雕刻家说,当然要先救那只猫。”寡妇甚是不解:“为什么要先救那只猫呢?”赛车手平静地告诉那个寡妇:“因为雕刻家认为猫是生命。”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印度政府启动了一项为妇女赋权的外部资助计划——妇女平等教育计划,简称“MS计划”。直到2007年,印度政府才开始对该“计划”进行资助。自实施以来,“MS计划”在目标、原则、评价、组织机构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唤醒印度妇女主体意识,改善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妇女生存能力。促进印度基础教育发展和推动印度现代化进程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9.
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阴性原则”,是一种母权时代的遗留物,其特点是:女神崇拜、尊敬妇女、性力迷信、以农业经济为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阴性原则”在印度却是以否定的方式阐明的。古代印度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对妇女的尊崇与蔑视、歌颂与诅咒矛盾交织的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两大史诗和《摩奴法典》如何反映了“阴性原则”的演变,并试图窥见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释"行人"、"寡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见于《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行人”、“寡妇”经常被误解。“行人”被理解为“一般的过路人” ;“寡妇”被理解为“丧偶的女子”。比如《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华书局出版 )将其释为“一般过路的人往往为鸟声感动而停步倾听 ;一些丧偶的女子听到这种声音就起来彷徨 ,无法熟睡”。其他如《古诗源·白话乐府》(哈尔滨出版社 )注为“行人停了脚步听 ,寡妇听了心难平。”《中国古代乐府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注为“行人每到这里停足而听 ,寡妇听了更是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