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各领域不断有不道德新闻传出,道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销售人员为研究被试,选取员工道德推脱为主要研究变量,从组织管理的层面出发,探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发现:性别、工作年限对道德推脱有显著影响;员工道德推脱水平与不道德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基督教哲学家之一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在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中,运用他的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观,对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伦理研究,把社会公正看作道德的最高理想,首次对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分析了道德的两难处境,对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伦理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界定不清,这影响了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采用类型分析的方式,依据教师道德困境的起因源头与超越过程等维度,指出教师道德困境存在着“不道德”“非道德”“冷道德”“高道德”等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道德困境可以相应地归因于成人主义的横溢、工具理性的扩张、社会冷漠的裹挟、文化传统的钳制等.廓清思想认识、实现制度保障、把握超越次序是超越教师道德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R.尼布尔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在他的杰出代表作《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他从基督教伦理现实主义这个视角,对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进行伦理分析和研究,严格区分了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指出不道德社会产生的固有根源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消除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资源有:宗教信仰、人类理性和社会强制,这对我们今天客观地认识社会不公正和怎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本文试图结合近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范跑跑事件",重新看待道德高标和道德底线,从而进一步阐释道德高标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教育意义,以及学校德育实践中如何合理利用这种道德高标,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仰化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对道德的崇信,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的特殊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民大众利益基础、道德对个体与社会所具有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意义是道德得以被人们所信仰的深刻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  相似文献   

12.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13.
“非道德”与“不道德”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道德”与“不道德”是伦理学上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 ,呈现的是截然相反的使用形态。但在现时的一些文章中 ,经常出现将“不道德”错用为“非道德”,这是必须加以严肃指出并认真纠正的 ,以维护社会道德观念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犯罪行为既是对法律的触犯,又是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侵害或践踏,当然也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犯罪心理的道德冲突,是善与恶在个体心灵中的矛盾和斗争,探讨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道德冲突的不同特点,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抑制犯罪和改造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5.
孙勇 《中学教育》2009,(6):61-64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道德境遇广泛出现,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对道德境遇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指导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文从道德高标行为入手,尝试用境遇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个体道德行为,试图厘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对于学校的德育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从而促使个体在面对具体的道德境遇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6.
要弄清道德人格美 ,首先必须弄清人格、道德人格、人格美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一个具有较宽泛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人格 ,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即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 ,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 ,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人格与美总是密切相联的。美是人格的需要 ,美是人格的光辉。美的人格是和谐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和谐中 ,人格的智慧、力量和道德情操才得到了升华。人格若缺少了美 ,便是一个不健全、不健康、不道德的人格。因此可…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道德进步,另一方面,科技发展的不正当利用又破坏了人类道德进步,产生不道德的严重后果,诱发道德随落.为此,人类必须实现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统一与协调.  相似文献   

18.
犯罪行为既是对法律的触犯,又是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侵害或践踏,当然也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犯罪心理的道德冲突,是善与恶在个体心灵中的矛盾和斗争,探讨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冲突的不同特点,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抑制犯罪和改造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9.
个体道德的形成与提升只能在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并将其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今天的道德价值断裂 ,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 ,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匮乏。道德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 ,也是不道德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 ,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