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2.
在教师专业化的潮流中,德育教师专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但建基在"道德知识"上的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无法让德育教师获得道德知识,实现其教授之职。这一悖论的存在源于道德知识的特殊性,道德知识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而是人的理性品质,即实践智慧。因此,需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规定性上慎思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简单地托付于专职德育教师来解决。否则,现代分工化、专业化的潮流势必让人们遗忘道德教育乃共同体事业之观念。  相似文献   

3.
儒家"成己"之学把道德修养看作人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形成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动力机制。本文通过对孔子"为己"、孟子性善论、王阳明心学相关观点的分析,总结了儒家哲学在道德需要、道德动机方面的理论特色,并指出其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契合之处。本文为德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心理学视角。  相似文献   

4.
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把道德要求讲的很具体,认为无道德就称不上人。可见,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是何等重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需要,它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论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分析德育时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从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社会关系方面阐述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道德悖论有理论与实践两种类型。理论型道德悖论是指悖性的道德理论事实或状态,实践型道德悖论是在道德价值实现中出现的悖性事态;理论型道德悖论的矛盾是逻辑矛盾,其逻辑基础是形式逻辑。实践型道德悖论的矛盾是现实矛盾,其逻辑基础是尚待探索和创立的实践逻辑。J.Elster对现实矛盾的逻辑研究对探讨实践型道德悖论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为圣贤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历来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是扑朔迷离.古代圣哲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良本性.  相似文献   

9.
儒家早期经权思想是关于道德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反经行权"思想,并开解决传统道德悖论之先河.王船山巧妙地将儒家经权思想运用到解决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上,认为在礼用方面经权思想非常必要,提出了"因礼以达权"与"权伸而不损于礼"以及"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的方法论思想,并认为道德悖论解决的尺度是"求其称".船山运用儒家经权思想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并将传统经权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实现了礼之经权思想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2.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14.
时代性“道德裂变”及其道德哲学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进步与人类道德的退步的直接后果,而新科技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更加剧了“物质进步”与“道德退步”的“大分裂”,使“道德裂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世界性话题。人类的道德生活越来越远离了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远离了道德理论的哲学本性,价值观本性和世界观本性,远离了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本性,是“道德裂变”发生的根本原由,重建道德哲学,回答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并且重视道德教育,依靠法制重建道德,是时代重建道德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作为具体内容的人治国家。然而当人治的局限性出现之后,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法治路程,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实践证明,有利于民主治国,有利于控制权力,法治有利于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不仅“德育内容”的名目繁多,“德育途径”的名目也不少。此外,还有各种“德育活动形式”。看起来令人琳琅满目,眼花缭乱。按理,德育的途径与活动形式越多,实践者的选择余地越大。教育工作既不单调,实践者又可以根据特定的德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德育途径,根据德育活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至于我国现今通常采用的“德育途径”与“德育活动形式”的情形如何,其中的问题何在,不妨从一项规模较大的德育调查结果谈起。  相似文献   

17.
现代偶像“祛魅”的旨归是塑造世俗化偶像.然而,大众媒介却打着偶像“祛魅”的大旗,通过炒作隐私、聚焦色情、渲染丑闻等反传统道德的方式,使偶像“祛魅”陷入低俗化误区,引发了粉丝世界虚无主义盛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后果.而强化媒体和偶像的道德责任是实现偶像“祛魅”道德矫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存在的“官德沦丧“、“腐化堕落“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官德修养“是贯彻“以德治国“的根本,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官德“.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算真正的骨气?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为了人民的事业,忍辱负重,也是另一种骨气。要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对待事物,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课文涉及的思想内容,应该允许教师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独述己见。教师也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初步梳理形成的广义“德育”的思路是什么呢? 1.广义“德育”的结构,按教育的性质,包括: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政治教养的“社会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旨在陶冶学生以正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