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广西高职药学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研究,提出创新广西高职药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产学研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院校助力区域经济建设及自我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建构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模式,可以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实效。文章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明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对促进人才培养、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目的是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各方资源,加强对接与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论文结合江苏省灌南县实际,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专业与产业发展和对接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适应老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老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己任,立足区位特点和学校实际,围绕"对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特色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实施‘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急需人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坚持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学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等方面的现存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集群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运行管理机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建立起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提出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企业、...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产教融合存在校方"一头热"、缺乏深层次合作等问题,如何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分别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师资等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把人才、教育和产业链条有机链接起来.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还存在产教融合资源分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脱节、人才供给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汇聚校企合作资源,就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多元协同产...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校企对接不紧密、合作内容单一、机制不畅通等问题,提出以产业学院为牵引,以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模式,统筹学校、企业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有效促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业岗位需求结构要素的全方...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校传统培养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为理念,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的"四对接"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校企融合的支持平台、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四项建设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12.
朱序 《辽宁高职学报》2024,(1):19-22+26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其所设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产业与教学进行的密切结合。近些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了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些文件的引导和推动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以及企业实训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各专业也分别根据产教融合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力求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层次性、互动性和共赢性等主要特征,其基本要求是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养融合、社会服务融合和文化育人融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可概括为"五位对接",即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要素对接。"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必将有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罗润来 《教育与职业》2012,(12):102-104
高职应用型会展设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和当下院校展示设计专业对会展行业实践教学资源的缺失与渴求,都决定了"校企合作"是构建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和主导方向。文章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理念出发,提出并探究院校展示设计专业主动适应区域会展行业企业需求,共同构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团队、课程标准、实训基地"等在内的人才培养校企多维立体融合与互动模式,并针对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实施途径与方式,为会展设计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兴职业的有效对接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巨恩 《成才之路》2023,(16):73-7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可以实现院校、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保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文章分析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并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在试点班级实施新模式,对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是增强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促进成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行业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和功能确定,是实现产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双元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都是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分析、比较三种学徒制形式,相互补充、借鉴,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而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偏离产业人才需求、脱离企业岗位要求等问题较为突出.比较分析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不足,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从校企合作共建产业...  相似文献   

19.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双主体、深融合"的产业学院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结合政府、学校、企业等三方优势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趋势。为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合力不够、驱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等产教融合机制结合政府服务、行业指导等方式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采用更加贴近产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向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设计现代产业学院实施路径,创新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理。教学对接企业、人才对接市场,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