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可归纳为普通招考模式、推荐免试模式、申请–审核模式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模式。四种博士生招生模式的主导力量多元,价值取向各异,招生对象各不相同,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招生程序独立互异,呈现多元化的不同特征。认为我国博士生招生模式改革应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创新为价值取向,以申请–审核模式为主、融合其他模式作为改革目标,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共治构架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招生制度,如何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标准单一、唯论文论等问题,是博士研究生招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申请并攻读国外博士研究生实际经历以及招生并培养国内博士生的工作实践,以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例,从招生主体、遴选条件、考核程序、信息公开四个方面分析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做法及特点,为我国“申请—审核”制发展提出注重学科融合、多元化审核标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畅通招生信息发布等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批高校相继试点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招生的重要制度形式。实践研究表明: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与自治两者间存在一定逻辑自洽,自治有助于落实招生自主权,孕育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生态,契合了博士生教育特点。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需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共性目标,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充分融入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以达至“自治”。基于学理分析、比较、调研访谈等方式,认为自治是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必然选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肇始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逐步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所采用的标准是一个包括国家统考、高校综合测评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在内的相互嵌套的综合评价体系。国家统考体现国家意志,突显统一考试的权威性;高校综合测评体现学校自主权,突出人才选拔标准的针对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评价的育人性。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模式体现了国家、高校以及以高中为代表的基础教育的多元价值诉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需要着力解决评价理论缺位、评价功能错位、评价主体越位的问题。加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明确综合评价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厘清教育评价主体职责是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关涉高校、考生、导师三类主体,三类主体因追求效率、公平和学术自由而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差异,进而导致高校与考生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高校与导师间追求效率与学术自由的矛盾、导师与考生间自主选才与结果公平的矛盾。高校、考生和导师各主体需发挥各自力量和作用,构建充满张力的三力制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经历了起步混沌期、初始探索期、稳定发展期和深化改革期,政策文本分析表明,每一阶段在政策价值取向、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政策价值取向由服务外部需求转向引导外部发展,政策目标由适应教育自我发展转向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工具由单一工具转向系统工具包,政策内容由简单模仿转向形成中国特色,政策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7.
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自1981年建立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博士招生制度出现了招生主体多元、选拔方式陈旧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僵化、管理定位模糊。因此,我国博士招生制度需要明确招生主体,回归学术本位,给导师、高校更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拔自主权;尊重类型特点,明确质量导向,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定位,激发人才选拔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普及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进程既引发自身教育对象由单一来源向多元结构过渡、培养目标由精英教育向优势教育转型、办学模式由相对封闭向逐步开放递进等系列教育质变,也将给职业教育带来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培训需求日渐多元和体系完善日益迫切的现实挑战。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提升社会吸引力,核心内容在于拓展培训功能,特色选择在于推进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多元共治能够统筹协调高职教育工作,形塑多维、多层、多界与多域的复合型治理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高职教育治理模式由“单维”“分裂”向“多元”“融合”转变,可推动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等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共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多元共治有助于完善现代治理标准、优化高职教育治理结构、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诉求,结合高职教育多元共治的多维解码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明确高职教育治理定位,强化战略研判力;完善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优化高职教育治理手段,提升资源整合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试行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是深化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简要回顾“申请考核”招生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从报考资格、外语水平、材料审核、学科考核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项制度的实施流程,并通过分析2012年-2015年录取数据,总结了该项制度的实施成效。在借鉴国外院校博士生招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以期为有关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申请考核”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学推行学部制改革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内目前有23所“985工程”大学实行学部制改革,但在创建模式、改革步骤、功能定位、实施范围与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学部制改革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功能定位模糊、权责比例失衡、管理人员“两栖化”、制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未来要加大学部改革力度,将学部定位于“加强版的学术管理枢纽”;明确大学、学部和学院的权责分工;实行真正意义的教授治学;加强学部制改革生态化的顶层设计与逻辑多元化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2019年考研招生单位自命题接二连三出现低级的严重失误事件,引起全国舆论关注。文章指出,在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的同时,必须反思原因。与社会舆论要求收紧学校自主权相反,应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并推进大学进行现代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的课程理论为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课程目标要从注重知识到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结构要适应多样化需求;课程实施要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要从控制到对话;课程评价要从一元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4.
1999年以来,我国博士生招生人数显著攀升,回顾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20年的研究,其思想纵向呈现出三个变化趋势:从专注学术取向到关注多元发展,从聚焦在学质量到追求发展质量,从强调显性成果到倡导综合能力。依据这一趋势,当下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根基,以科研能力为主干,以服务社会为枝叶。高校要以此为培养标准,树立起多元化培养目标,实现博士生全方位、多维度发展。具体到实践层面,鼓励博士生全面参与学校治理不失为实现博士生多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具体应以党建工作提升政治觉悟,以课题参与提升学术水平,以志愿服务厚植奉献情怀,以社会实践推动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政府中心论的研究视角限制了人们的讨论范围和思考能力,治理理论主张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论视角,从政府、市场、企业,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问题。治理理论是补救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府改革。对于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同时实现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工具的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政治和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完全学分制的推进以及学生生活社区化等新情况的出现,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变革,高校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因此,高校党委应当根据学生社区的特点及其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将学生社区党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服务职能,增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育人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冲破传统模式,改革创新,建立与人才培养和目标定位相符合的考试制度及方式。针对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模式及学生特点,努力探索生物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考试模式与改革方法,采取论文考核、学生上台试讲、课堂讨论、半开卷考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力争使考试这一环节起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特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学生助理制度被视为兼具劳动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在这种定位之下,尽管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功用,但是劳动功能与教育功能并未产生同步的积极效果,反而导致了教育功能的形式化和劳动用工机制扩张等现实问题,使得劳动与教育的定位相互消解,既不利于学生当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无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助理制度在劳动教育和高校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中美两国在高校用工体制、学生雇员的身份认定和薪酬待遇及其保障机制的差异,能够给我国高校学生助理在劳动和教育的实现方式上提供有力的借鉴。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框架下,我国应当以实质内容为导向确定学生助理制度的人才培养功能,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劳动用工机制,健全学生薪酬体系及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高校用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内在优势在于:有利于确定专业权力在博士招生与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选拔高质量的、适合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提高导师育人责任。其不足在于容易受制于人性的弱点,导致内部监督不畅,录取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当前,这一制度所获得的良好发展机遇包括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背景,国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和国内高校的实践探索。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文化环境,行政力量的依然强势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