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课程设计能否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促使线上线下学习发生,实现混合式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文章从影响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内部因素出发,结合ARCS动机模型,重新审视混合式教学设计,对ARCS模型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助力混合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ARCS动机设计模式进行教学干预,为期4个月.研究结果显示,ARCS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其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有极为显著的效果.ARCS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值得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ARCS动机模式认为: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正确运用ARCS动机模式,从注意策略、关联策略、信心策略和满足策略四个维度来巧妙设计、合理安排、科学构建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写作课变得生动有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4.
美国弗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凯勒先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手段和加涅的学习条件论中的"教学前引起注意"的原则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动力问题.于是他积极整合以往的相关动机研究的成果,将期望价值理论与教学设计客观理论相结合创新出"ARCS动机设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一组激励个人的必要条件."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提出,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路和方向性的指导,为动机设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化、科学化地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美国凯勒教授"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的实验研究>的研究中,我们把"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ARCS模型视角下网络学习反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心设计的网络学习反馈对于激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帮助网络学习者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状态,从而最终提升网络学习绩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别于其它动机理论或模型,ARCS动机模型不但重视动机的激发,更重视动机的维持,对于网络学习反馈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ARCS模型内涵的理解,本文讨论ARCS模型视角下网络学习反馈目标设计——包括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过程优化以及学习满意度的提升;网络学习反馈类型设计——包括描述性反馈、评价性反馈、建议性反馈与指导性反馈;以及网络学习反馈策略设计——包括反馈主体界定、反馈对象选择、反馈方式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美国学者约翰·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作为理论指导,针对当前中学多媒体课件设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中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用ARCS动机模型的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足感四个动机策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课件的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心理学教授J.M.Keller提出了ARCS学习动机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动机由注意、关切、自信和满意四部分组成.基于此模式,在网络远程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采用注意策略、关联策略、信心策略、满意策略.  相似文献   

8.
学习动机在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文章在认真研究了Keller的ARCS动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动机模式中的四个因素,提出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增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动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如何利用ARCS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瑞 《考试周刊》2009,(30):204-204
ARCS教学模式认为,学习动机设计有四个因素: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本文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ARCS动机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尝试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交通工程学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将ARCS动机模型中的各项动机要素整合于《交通工程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本研究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将ARCS动机模型在实验班进行应用,然后采用学习动机调查问卷表在动机策略实施前后,对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最后采用SPSS11.5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以验证实施ARCS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实施动机策略进行教学前后实验班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包括: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意等四个层面)的变化,得出结论:ARCS动机激励模型在《交通工程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1.
移动学习作为基于学习者碎片式时间与学习经验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分析影响学习者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对于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保障移动学习绩效有重要意义。本文以ARCS动机模型为框架,通过在线调查问卷的形式,对370名高校在校生展开“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动机”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足四个维度的动机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ARCS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它强调的是学习动机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依据ARCS学习动机理论展开高中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学习动机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条件之一,而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学生动机不强、课堂投入度不够等问题.为此,文章对ARCS动机模型中的注意、切身、自信、满足等四种动机激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并将其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构建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以增强初中生信...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7,(4):109-111
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四个主要元素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直接、鲜明可见的指导作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努力构建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被很多人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ARCS动机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该模型激发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该模型认为,可以围绕四个因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rI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效率对其学业成绩、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安徽省C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在线教育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和互动交流是影响大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认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营造线上学习环境、完善线上学习平台和丰富线上交流互动是提升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效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情感互动使得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较易实施,网络课程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师生分离所产生的空间和心理阻隔不利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网络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都认识到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能够相互配合的支持措施呢?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为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8.
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因此教学效果也不佳。而ARCS模型是用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模型,将ARCS模型策略运用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使混合式教学效果最大化。以Sketchup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索基于ARC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策略应用。  相似文献   

19.
CAI课件的实际效果是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CAI课件,通过注意、关联、自信、满足感等逐层深入的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文章对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CAI课件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CAI课件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基于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提出闭环式探究课堂设计,将ARCS动机模型的注意、适切性、信心和满意四个要素与探究课堂的各个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从课堂导入、形成探究问题、探究总结规律到解释课堂导入的闭环,并通过进一步的变式训练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文章以“安培力的方向”一课为例阐述闭环式探究课堂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