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产生既取决于“有为的政府”“自主的大学”以及“参与的社会”共同作用下所创设的能动空间,也取决于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权力重新配置所创设的运行空间。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参与广度、程度和频度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体在治理结构统领下既有积极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政府的限定以及大学自身接纳的限度。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及何以限为的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体能在多大范围、多强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评价是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是大学治理内在逻辑与外在需要的统一。社会评价介入大学治理有利于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结构,促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制转向宏观管理;有利于缓解大学办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大学有效地关注社会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之间的公平竞争,促使大学由无序竞争走向合作共赢。社会评价介入大学的路径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评议、新闻网络媒体的大学排名和社会中介组织的院校(或专业)认证。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培育高等教育多元评价主体文化环境,以强化社会评价在我国大学治理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治理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方式的超越,其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即共治。政府的宏观统筹、学校的自主治理、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模式,它融合多元力量,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发挥多元共赢的作用。虽然治理理念在学校发展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治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学校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现实性问题,倡导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学校,是实现以多中心治理为目标取向的学校治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共同体,大学具备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组织基础。作为专业共同体,大学得以达致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目的;作为利益共同体,大学在创造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各主体参与共同事业;作为价值共同体,大学组织建设具备价值理性的引领;作为命运共同体,大学各主体在共同事业中相互成就。但在现实中受制度模式、传统惯习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内外部各主体间产生了重重矛盾,师生之间“分道扬镳”,基层组织间“壁垒丛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产生文化隔阂甚至对立,即使是教师也发生了内部群体分殊。这导致了大学共同体的整体性分化,大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基础面临瓦解的风险。重塑大学共同体应是大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这要求进行有效的大学内部治理设计,包括以促进知识发展为治理导向,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实施合作提供共同基础;改变“物化”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文化驱动发展新模式;强化建立组织信任,为重塑大学共同体提供文化和心理基础;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促进大学内部组织协同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的“双重忠诚”源于其本身的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化发展趋势,也深受大学组织特征的影响.教师个体的组织归属感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是其“双重忠诚”的内驱力.“双重忠诚”深刻影响着大学组织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大学治理应加强对大学教师“忠诚”资源的开发,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评价制度、吸引教师参与治理、建设组织文化等途径构建大学教师的事业基地和精神乐园,实现大学教师在学科和组织的“双重忠诚”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呼唤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是迈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及破解高等教育评价顽瘴痼疾的实践追求。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与时代语境的探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从高等教育学术活动的本体价值与大学组织运行逻辑分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包括高校“双循环型”民主评估体系、指向大学职能实现的评管、评办、评学和中国式的高质量评价等维度。为扎实有效实现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应明确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强化同行的参与责任以及凸显社会的监督责任。  相似文献   

8.
街头摊贩治理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难题.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街头摊贩治理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机制缺乏、管理手段弱化等问题.基于协同治理内涵及其价值的考察,对街头摊贩治理应树立协同治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与多元主体治理意识,构建涉及街头摊贩管理的相关城市管理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和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摊贩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和创新协同治理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我国城市政府治理街头摊贩的水平,最终实现街头摊贩的“善治”.  相似文献   

9.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的社会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在治理体系当中的作用,作为公共治理重要主体的社会组织应当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以适应治理需要。与政府间维持着紧密"依赖—控制"关系的社会组织面临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这两种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与中西方行会组织的发展路径基本对应,基本呈现了"控制路径"与"自治路径"两种发展路径及其相应的功能特征。从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时代需求来看,"控制路径"难以培养能够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长期依赖这一路径将逐渐造成社会治理的失败。应当通过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社会组织运作逻辑的转变实现社会组织发展路径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苏南地区“三大球”赛事开展现状,探究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认为:政府是赛事治理的核心利益者、市场是赛事治理的主要利益者、社会组织是赛事治理的次要利益者。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苏南地区“三大球”赛事治理中应当加强利益主体间调控、保障与监督,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全面推动“三大球”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12.
在包容性理念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其在法治实践中突出“法”建构与运行的包容性,这推动着大学治理通过软硬法融合的混合法模式寻求规则的包容,以“他治”和“自治”相结合的协同治理建立秩序的包容。前者强调大学以章程为核心的软法规范的自主建构以及与政府的联合创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以法律保留原则勘定大学组织制度要素的边界、将制度要素有的放矢地介入大学内外部事务、构建制度要素协同运行模式等实现大学治理软法与硬法的衔接与整合;后者则在于持续优化传统的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监管秩序和不断拓展大学组织自律秩序,实现政府依法管理与大学依法自治的共建共治共赢。  相似文献   

13.
从举办形式、法律地位、领导体制、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浙江模式”独立学院与联邦制大学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在深入推进“浙江模式”独立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联合举办主体,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共识;落实法人地位,实现办学责权利的对等统一;理顺治理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加强政府监管,实现政府有效引导与扶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大学组织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在提升大学组织治理质量与效率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组织治理革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依然存在权责定位模糊,大学组织治理的"互联网+"系统缺陷、权力运行失调,学术权力运行的"互联网+"保障缺乏、参与主体缺位,大学组织治理的"互联网+"监督缺位的问题,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的多元、协调、共享、一体的特点,把握政府、社会及大学等关键要素,建立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组织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参与治理”是加强民办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促进品牌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选择.与“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两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相比,“参与治理模式”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参与话语”下,需要重塑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即从优化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教职工和学生的合作治理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改革,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6.
新技术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共治的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公共伦理价值,但也给基层政府治理带来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推进基层政府数字治理系统化,构建基层行政伦理组织体系促进基层数字治理的规范发展,加强对数字治理伦理教育营造良好数字治理氛围,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构建管、办、评多元利益主体动态调整的协同机制。依据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应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服务引导作用,强化大学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办学主体作用,保障社会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政府的服务引导、大学的办学主体、社会的监督评价三者聚合起来,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与"服务引导、办学自主、监督评价"机制的统一,进而达到构建"职责分明、相互合作与及时调整"三者协同的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球社团革命的兴起及治理理念的提出,现代公共危机的治理主体不仅涉指政府,非政府组织也正在成为一股重要的参与和协作的力量。非政府组织不仅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等多种理论获得支持,实践中它还通过在公共危机发生前进行宣传与预警、公共危机发生时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公共危机结束后进行善后修复与回应反馈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需要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应对机制;克服制度性缺陷,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制度保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变革日益显现出教育分权、主体多元与大学自主的发展趋向,这一变革趋势顺应了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权威的去中心、大学自治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民主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折射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治理结构、相互合作与互动协商的对话式伙伴关系、权力共享与责任分担的公共责任机制理念以及追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想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保持多元权力的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秩序的良好运行,应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建构高等教育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