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四川省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四川电视节10月26日在成都开幕。 本届电视节的主体活动有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国际广播电视暨网络设备展览会、国际电视发展研讨会、国际广播电视技术研讨会,恢复了“金熊猫”奖国际电视纪录片评选。同时,还有国际音响影视展览会、国际电视直销暨广告商品展销会和四川乐器展览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李智 《现代传播》2006,(4):158-159
从传播的主体、目的、性质、流程和对象五个方面看,国际政治传播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政府主体性。一般而言,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国家、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的国际机构与组织、企业或公司以及个人。作为一种最狭义的国际传播行为,国际政治传播的主体是国家。在传播国际政治信息的国际媒体背后,是直接或间接控制它们的国家政府。事实上,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国际政治信息的最终制造者与发布者。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讲,国际政治传播是政府传播(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①而且是外向型(面向国际社会或公众)的政府传播…  相似文献   

3.
加速出版国际化,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出版国际化,也是造就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影响国际出版格局、形成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经营的出版集团的内在要求。中国出版集团通过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数字产品出口、国际会展与交流活动平台、海外网点建设这5条路径,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占领国际市场,为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全面概述前17届国际档案大会(简称ICA)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国际档案大会是国际档案界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合作的阵地以及国际档案学发展的窗口,具有增强各国发展档案学意识、提高国际档案学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国际档案学学科建设、缩小档案学发展地区不平衡以及促进国际档案理事会与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对外文化宣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国际图书贸易的很好的方式。(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参加日内瓦国际版权协定后,国际图书博览会更是成为国际版权贸易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田川 《新闻窗》2010,(1):60-61
央视继推出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之后,阿拉伯语国际频道和俄语国际频道也于2009年先后开播。随着央视国际化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预计到2011年,中央电视台将形成中文(亚.欧、美三版)、英语(综合、新闻)、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共7种语言、10个国际频道的播出格局,  相似文献   

7.
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学科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 ,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术化等问题。本文认为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应从国际传播本体研究、国际传播史研究、国际传播“术” (技巧 )研究及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学术媒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术媒体的基本形态;基于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从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过程模式着手,分析其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即国际信息采集能力、国际生产加工能力、产品国际输出能力以及国际受众需求满足能力。  相似文献   

9.
何可  林宇阳  张毅  蔡爽 《传媒观察》2023,(3):97-104
当前,国际传播正处于从过去基于大众媒体的自上而下范式,向以全球一体化互联网为基础、自下而上全局性范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无论是从世界格局演变、传播业态发展,还是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来看,我们都迎来了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时机。回顾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迎来井喷式增长。围绕国际传播基础理论创新、国际传播范式转变、话语权与国家形象研究、媒介渠道延展策略以及国际传播海外研究等议题,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庄严 《新闻世界》2008,(12):91-92
一、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介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自1956年起,均于每届奥运会前在当届奥运会举办国举行。2008年8月1日至5日,由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会等四方国际组织联合主办、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在我国广州市举行。  相似文献   

11.
国际传播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媒介技术与国际舆论环境的耦合。在新发展阶段,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分析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共同关切,凝练国际传播规律,完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与布局安排。只有明确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才能勾勒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规律,为解决长期浸润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徐盟 《声屏世界》2012,(8):19-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国际新闻评论在节目形态的多样化、评论主题的丰富性和评论作品的传播力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感知中国的声音变得愈加重要。多棱观点之剑:电视国际新闻评论的题材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评论作为发出一国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利器,在传递国际新闻的同时,起到了抢占舆论先机、引导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①国际顶尖电  相似文献   

13.
庄丽 《中国广播》2006,(10):50-51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让国际新闻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国际题材往往远离国内受众,新闻事件涉及的人和事又常常交织着复杂的国家、民族、党派利益,听众往往不容易理解其复杂的背景。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请国际问题专家对国际新闻进行必要的解读,有助于消除听众对国际新闻的陌生感,满足听众对国际新闻解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快速有效地邀请国际审稿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  孔琪颖  蔡斐 《编辑学报》2011,(Z1):61-63
对英文科技期刊而言,邀请国际审稿专家评审稿件,对增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国际审稿专家快速接受邀请,并尽快返回令作者信服的审稿意见,有利于缩短稿件审稿周期、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审稿专家、如何避免国际审稿专家直接拒绝审稿邀请、以及如何与国际审稿专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3方面阐述了快速有效地邀请国际审稿专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向世界开放,世界向中国敞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舞台。党报要紧跟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宣传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扩大国际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体育、军事、风土人情等国际新闻报道,让读者甄别国际政治的优点和短处,掌握世界经济变化,学习各国优秀文化,了解世界发展潮流,成为具有国际眼光的中国人,正确运用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服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际广播探析》是我国第一本专门论述国际广播的著作。作者赵水福。本书作者从事国际广播20余年,曾访问过不少国家的国际电台,与这些电台的同行们切磋过业务。本书汇编了他多年的研究文章。本书涉及面较广,对国际广播的历史、目的、任务、意义、对象、题材、体裁、报道艺  相似文献   

17.
以国际出版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次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与现代文明追求,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出版界的重大使命。树立国际出版文明观关乎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关乎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国际出版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中华文明观、人类文明观与技术文明观上。国际出版文明观的主要特征包括人文感、沟通感、创新感、品质感,具备了这些特征的国际出版物与国际出版合作交流行为,能有效实现以国际出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推动人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让国际时事与中国的联系、与自身利益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问题对中国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一种国际新闻国内化的趋势。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利用国际新闻进行舆论引导,更好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际新闻舆论引导的必要性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舆论引导,在国际新闻国内化的趋势下,舆论引导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国际新闻日益受到关注,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国际新闻了解世界,进而从中捕捉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社:如何走进国际发展?王蕾,张志强国际书展(InternationalBookFair)又称国际图书博览会,即展示图书、宣传图书、销售图书、洽谈版权交易和其他出版发行业务的展览会。国际书展为出版社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极好机会,己引起国内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