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减负”,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减负”不是放松质量。“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减负”也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轻负担,高效益。有少数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学生“减负”,质量可以放松了。这是对“减负”的片面认识,是一种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质量的不健康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注意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眼点在“过重”二字上。学生负担要有,但不能过重,现…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00,(2):1-1
新年伊始,国家教育部即召开了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对“减负”工作作出了专项部署。这既表明了教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表明了要抓好“减负”工作的决心。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  相似文献   

3.
“减负”,这是当前教育战线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尽管“减负”道路崎岖漫长,困难重重,但可以肯定地说,将学生从当前如此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其趋势不可逆转。“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课业负担,是指减轻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心理负担,以及由于滥订资料和补课给家庭造成的过重的经济负担。“减负”要减轻的是过重的不必要的学生负担,但不是说学生学习不要负担,“减负”绝不是减少和取消必要的测验和考试,也绝不是降低对学生学业的应有的要求。“减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培…  相似文献   

4.
“减负”主要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减负的重要策略是教师队伍建设 ,“减负”工作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素质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5.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6.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年初 ,教育部召开全国“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并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在此之后 ,我省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决心根治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症。特别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以后 ,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减负”工作的信心。应该看到 ,当前我省的“减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减负”工作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有的地方明减暗增 ,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全面向学生过重负担宣战。时至今日,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真正减轻了没有?减负究竟难在哪里?路在何方?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减负,真的减了吗?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何谓“减负”?“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学生因为课业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布置新千年头件大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在全国中小学得到积极响应,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减负”决不意味着不要勤奋学习,更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质量,“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与“增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相似文献   

10.
蔡猛 《教师》2011,(34):96-96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减负增效”。“减负”必须把握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减掉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重负担。那么,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呢?  相似文献   

11.
减轻学生负担即通常所说的“减负”,是教育部针对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和过重的课业负担而提出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减负电视会议上阐述的: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中解  相似文献   

12.
省教委最近召开全省中小学“减负”工作座谈会,探讨部署我省“减负”工作。西宁市四区教育局长,海东部分县教育局长、教研员,部分校长和教师代表及省教委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和(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精神,传达了省教委关于我省“减负”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号召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行动起来,打好“减负”围歼战,力争在短期内抓出成效。座谈会上,与会者深刻剖析了学生课业负担久减不轻、久治不除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性。一致认为,中小学…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教育部 召开了“减轻小中学生 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 议”,陈至立部长作了 重要讲话。各级各类教 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先后 出台了一系列“减负” 措施,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都深感责任重大。 但是在积极推进“减负” 工作的同时,部分学生 家长、教师的头脑中却 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 倾向,笔者想在此谈三 点看法。 一、减轻负担不等 于只减轻课业负担 每谈及减轻学生过 重负担时,人们往往只 强调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而忽视了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明白,却又极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是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的法律法规入手,分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过负”)是违法现象,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是合法举措。增加学生负担应负法律责任,减轻学生负担是有法可依的。  相似文献   

15.
1月7日,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同时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一重要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月29日,本刊召开部分专家、园长及幼儿家长座谈会,就幼儿园有没有“减负”的问题,幼儿园“减负”从何入手等展开讨论。尽管那天北京大风降温,但幼儿园的会议室里,研讨气氛却非常热烈。我们把大家讨论的内容刊登出来,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说,新一轮“减负”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部今后“减负”的方针是“坚定不移,坚持不懈”,重点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李连宁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减负”是历次“减负”工作力度最大、社会关注最广、反响最强烈的一次。从目前情况看,“减负”取得了初步成就,表现为: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迅速落实,20多个省市出台了“减负”的具体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处理了一批违纪违规行为;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现象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海东地区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关于在我区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各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针对本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采取具体措施,努力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区上下教育行政部门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减负”工作,乐都、平安等县教育局及时成立了“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要求各学区(校)相应成立“减负”工作…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关于“减负”的精神下达后,我省各地认真学习、正确领会“减负”精神的实质,制定了具体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相似文献   

19.
“减负”,依我之见,不只是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校、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环境相对宽松、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求知心态,才是“减负”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 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并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 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 出反应,迅速行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教育部《紧 急通知》和“电视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 况制定了有关“减负”的规定。“减负”工作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中小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多 年应试教育的结果。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 业负担.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下面就如何加强政府行为,特别是教育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