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买“喊蛋”     
一天,外婆上街买咸蛋。买的人很多,外婆就耐心地等着。轮到她了,外婆突然看到咸蛋摊的牌子上写着“喊蛋五角一只”。外婆就悄悄地把“喊”的口字旁擦掉了。那位卖咸蛋的婆婆看见了,就问外婆:“你干什么?”外婆开玩笑地说:“你卖‘喊蛋’,那你为什么不喊?既然‘口’用不着,我就把‘口’擦掉了,你卖咸蛋吧!”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3.
摆舌位教说话 1990年7月22日,张悉妮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一个普通家庭。在父亲张世平、母亲黄炎夫妇的呵护下,聪明伶俐的张悉妮快乐地成长,七八个月大时,就开始清晰地喊“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4.
熊健 《中学教育》2004,(9):33-34
这些年,“创新”似乎成了教育的代名词。一夜间,仿佛枯木逢春,各种教学辅导资料,纷纷换上了新装,“作业本、”更名为“素质练习本”,“练习册”更名为“创新思维训练”。各类作业,不论大小,抬头喊“素质”,低头称“创新”,你吆我喝,煞是热闹。应该说,我本人对“创新”的欢迎程度,不亚于任何人,可是,灵动的创新却被如此新瓶装旧酒,如此被人为地作为一种功利  相似文献   

5.
文旭 《家长》2010,(12):40-41
周六那天我从单位加班回来,恰巧没带钥匙,便按了门铃。不一会儿门开了,我刚要进屋,却被老公吓得尖叫着后退了好几步。老公急忙问我怎么了,我指着他的脸,哭笑不得地说:“你去照照镜子。”老公一脸莫名其妙地进了卫生间,随即我听到他“啊”的一声喊。  相似文献   

6.
一字促和谐     
一天下午,预备铃刚响不久,我正要开始上课。突然,学生小文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时,全班学生的目光都转向了他,继而便是一阵大笑……  相似文献   

7.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几十万条以“别动”开头的问句——“别动,就是现在,你在做什么?”甚至一群热衷此道的网友已开始互称“别动族”。想知道你是哪类“别动族”吗?快来测一下。  相似文献   

8.
让孩子爱你     
同事的孩子7岁,是个娇气的女孩子。但是,自从进了学校后,她发生了一些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原来她每天早上总是赖床,不肯起来。现在,她会很早地起床,站在卧室外面喊“妈妈”。同事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早起来,她说:“我怕妈妈睡过了上班时间。”同事以为孩子是偶尔为之,但她坚持这样做。过了几天,孩子竟然在早上为她冲好了牛奶,她得意地对她说:“妈,请你喝牛奶。”同事觉得这事有些蹊跷,便问她这些天为什么天天叫妈妈起床,还冲牛奶给妈妈喝。孩子天真地说:“老师说了,7岁的孩子已是个大人,应该懂得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同事在单位里说起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学会敬畏     
有位朋友告诉我,“文革”开始时,她的父亲恰好是血气方刚而又积极要求进步的年纪,于是便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投身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游行时主动喊口号,开会时率先发言。有一天,当她父亲准备出门时,她那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突然说道:“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儿,我不清楚;现在你都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我爸爸是个足球迷,可以说是“爱球如命”。爸爸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看什么“英国超级联赛”、“德国甲级联赛”。世界杯期间,是爸爸最疯狂的时候。每天晚上时间一到,就拿起遥控器,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要是你想看别的节目他死活都不同意。爸爸看起足球来还特别搞笑,人家都坐着静静地观看,爸爸就不同了,比赛一开始就要激情呐喊:他喜欢的球队要是射门了,他就会不停地叫“进了”,要是真进了就会一下子从沙发上跳起来,高呼“谁谁谁万岁”;要是他喜欢的球队快要被对方攻门,他也会不停地喊“危险”。好像他自己就在现场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作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包装”得也越来越精美了。对此,我却愈来愈有些担忧。有时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简直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  相似文献   

12.
赵丽红 《师道》2012,(1):26-26
工作以后便开始正式以“大人”自居了,对那些拖着鼻涕满街乱跑的孩子嗤之以鼻,嘴上、心里都经常冒出“你小孩子懂什么”这旬。可升旗仪式上,班里有谁选上了升旗手,我就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恨不得向所有人申明:那是我们班的.他厉害得不得了!五星优胜班中有我们班的名字,我感觉就像有两只脚,跳了起来,只差没和学生一起喊“耶”了。  相似文献   

13.
开始写作文前,必须选择作文的“人称”。什么是人称呀?就是“我、你、他”三个代词。我们写作文少不了这三个代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4.
梁霞 《小学生时空》2013,(12):22-22
女儿开始说“不”了 最近,无论我让女儿做什么,她总会对我说“不”。面对女儿的任性,不习惯的我总是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小时候多乖啊!我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即使我在厨房摘菜,你也会拿一个小板凳来和我一起摘。有一次,我发烧了,你还为我;中了一杯板蓝根。你还记得吗(7”对于我的提问,女儿还是用“不”来回答我。  相似文献   

15.
孟芳 《文教资料》2009,(33):84-85
一个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从网上迅速走红,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概述了该事件走红网络的背景和事实.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无厘头的贴子受大极大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个“书虫”老爸。在我们家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藏宝地”。那就是老爸放他那些“宝贝书”的壁柜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老爸只要一出门。或是下班回家的时候,就要买书。有一次,当妈妈看到爸爸又带回了本新杂志时。她开始唠叨起来:“哎!你说你成天买书往家拿.也没见你在哪儿发表过几篇文章。如果你还要买书的话,必须在一个月之内赚100元钱稿费。否则的话,不但不让你买书.而且要把你所有的书卖给收废品的!”可也就怪了,  相似文献   

18.
朋友之间相识日久,一旦见面却叫不出或是叫错了对方的名字.不仅大煞风景,更为交友之大忌。真正的朋友,本当“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可连作为“标志性代号”的名字都给忘了,这“朋友”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师生相处,虽说有别于一般的交友之道。但一连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下来,为人师尚不能记住几个学生的姓名.课内课外,一概以“他”、“你”称之,或是张“名”李戴,人与名对不上号,这样的老师,说他“心中有学生”恐怕就有些勉强了。自然,他们欲博得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拥戴。让学生喜欢你进而爱上你的课,恕我直言,恐怕很难。  相似文献   

19.
现在看来,最适宜于普通教师干且举国上下干得最为热乎的大概就要数“有偿家教”了。其实“家教”本不为过(在全民重视教育的今天,这几乎要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了),但一旦与“钱”字沾上边,成为“有偿”,便一下子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电工下班后帮你修个灯、接个线收你点小费,没人说他是“有偿修理”:司机半途上载点货、拉点“黄鱼”,挣点额外收入,也没人谴责他是在“有偿运载”;甚至某位官员利用权力之便帮你打个电话、递张条子解决了你的一个难题后收你点烟酒乃至银子,你非但不会指责他在搞“有偿服务”,反会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20.
奇怪的称呼     
王冠 《课外生活》2009,(7):50-50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太子、公主总喊父皇“皇阿妈”;而大臣们还称呼慈禧“老佛爷”。皇上明明是男的却叫“妈”,慈禧明明是女的反叫“爷”。这是不是喊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