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女性主义是一种以服务于妇女解放,追求性别平等为宗旨的思想取向。女性主义者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性别化教育,存在着性别屏蔽、性别刻板现象,导致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使女性处于不利地位。她们主张重构现行课堂教学,提倡关爱教育;呼吁教师建立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解放和赋权于学生;主张因性施教。这些主张体现着现代课堂教学民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以自己独特的性别视角,对主流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女性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它具体表现为批判主流教育中的"性别化"倾向,倡导"两性公平"的教育模式,批判主流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主张课程应该为女性解放服务.此外,女性主义还对主流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的教育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中,自由女性主义主张渐进地改变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教育中的刻板印象的累积效应、权威成层,主张在教师教育中进行性别平等理念和策略方面的教育;激进女性主义揭示了教育中的父权制和女教师在父权制中的同谋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揭示了教育的性别和阶级认同,指出性别生产内在于阶级再生产、阶级控制和阶级斗争之中;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教育中的"话语"、"解构"在性别再生产中的作用,他们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男性气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期以对抗传统男权,获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权利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其经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三个阶段。女性主义课程范式在课程中主张体现性别的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关爱"教学,注重女性自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性别平等——源自三个隐喻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隐喻——"他者"、"声音"和"母性",阐述和评论了女性主义的教育性别平等观。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教育领域被"他者"化,是导致教育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改变女性"他者"处境的路径,在于发现与肯定女性的"声音";女性所拥有的最光辉的品质——"母性",则是推进教育性别平等的力量源泉。女性主义的教育性别平等观,可为当代教育性别平等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课程观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性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点是:特别关注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主张建构服务于妇女解放的课程。女性主义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性别偏见的合理性,也存在着女性认知优越的偏见。它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成功地“再制”了性别意识形态,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性别分化和歧视的现象都普遍存在。这在教材的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变革中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角色分配的不平等、教材中男性化语言现象、教材中产生性别偏见的原因,从而引发对教材编制的思考。女性主义者对教材的研究主张,从不同方面提示教材编制者对性别公平必须保持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主张给当代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虽然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各有侧重,但也有其共性。它们都批判性别化教育,关注女性成长,也有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在实现现代化、民主化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以使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了解这一理论的情况,在教育研究当中能够自觉地从性别的视角看问题,质疑男权话语的垄断局面,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领域,将性别纳入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原文/译文,作者/译者的平等地位,并倡导发挥译者主体性,让“女性”得以被看见和听见.女性感情通常比男性更为丰富细腻,在语言表达上也比男性更为生动贴切,语气内涵传达更具感染力.在翻译实践中,女性性别认同也可以通过译者主体性并采取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为18世纪欧美女性主义思想的高峰之一。本文简要分析了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关于妇女教育的思想——女性的低劣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女性应当与男性平等;培养妇女的理性能力是关键所在。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思想已经初步表达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说她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两性平等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女性教育的总体目标。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及女性感染艾滋病数量的增多,女性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防艾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基于女性主义性别观的视角,探讨艾滋病对女性教育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女性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性别是女性主义介入世界秩序研究的根本起点。但受不同思想传统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内部形成了众多流派.进而提出了不同的世界秩序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同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女性议题、女性利益诉求在世界秩序中受到同等关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的性别问题应当被当做一个系统的统治问题来对待: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弘扬女性的道德优势.尝试以女性特征取代男性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更关注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文本中的边缘地位及其作为研究和实践主体在世界秩序研究与历史模式中的边缘地位。未来女性主义诸流派之间的分化与认同、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互补仍将继续。  相似文献   

15.
寻找和建构女性主体性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从精神或心理上、文化女性主义放眼于她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文化”、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深入无意识层面、“符号文本”派则把主体与语言符号结合起来纷纷提出找寻与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理论方案。但多数女性主义以自然性征为基点和主张排他主体和占有主体的缺陷,必然使女性主体性建构走向虚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酷儿理论具有很强的激进性、反叛性论,以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为哲学基础,主张性主体的多元性、性指向的多变性、性类别的无差别性,极力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传统两分模式,并向一切社会“常态”和传统价值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点是特别关注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主张建构服务于高校教学目的课程。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学术领域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性别偏见合理性,也存在着对于女性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争论。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它对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国内对公立教师队伍女性化进行了大量讨论。伴随着教育改革,美国国内对教师的需求扩大,对女教师的引进有效降低了教育成本,教师队伍的女性化局面慢慢形成。面对这一情况,有学者主张采取措施引进男性教师,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女性职业”和“女性危险”以及呼唤男教师等口号背后,实则存在着更多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同时也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更应做的是重构性别秩序。及至今日,教师队伍女性化仍被视为一种问题,这造成了现代教师招聘对男性的偏爱,导致了招聘过程不平等。教师招聘过程中,应对两性采用相同的标准,摆脱本质主义的性别观念,提升教师职业声望,继而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诗歌中包含着鲜明的性别意识。她们的作品中包含着“黑夜意识”体验、女性写作自觉、躯体写作等审美内涵与体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并进入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回顾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和女性学课程开设、性别与教育以及学校课程与教材中性别问题的分析上。展望我国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性别意识研究将是其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