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提高新闻敏感性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高新闻敏感性,就要做"四有心人",要有政治敏感,善于挖掘新闻价值,找准角度。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问世以来,"零度写作"就被人们不断提及。中国的学者多用"零度写作"分析新写实主义和先锋小说,近来也有学者提出新闻写作可以"零度"。但是新闻特殊的舆论引导功能使它根本无法做到"零度写作"。新闻记者"笔"可以是冷的,但是"心"必须是热的。  相似文献   

3.
冯绮 《新闻实践》2009,(6):76-77
电视新闻栏目中,"死讯"屡见不鲜,几乎到了死人即新闻的程度.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不呼吁:电视新闻记者要有生命意识,而且这种生命意识要贯穿新闻采访报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在当前的新媒体、“互联网+”时代下,应对原有的传播新闻舆论的方式进行更新,以此来实现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目标,同时来完成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寻求突破、强化弱项、补足短板的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舆论“四力”的基本内涵,并强调了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全新挑战,最后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工作建议,以此来为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提供发展与转型思路。  相似文献   

5.
方历娇 《新闻前哨》2023,(10):62-63
近段时间,“AI写作是否会取代新闻工作者”成为新闻界关注并持续讨论的话题。既然ChatGPT能写消息、通讯、评论,那么新闻记者还有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出答案:“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做“有温度”的新闻,是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保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确保传统民生新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必须要积极提高基层新闻记者践行"四力"的水平,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这样才能提高基层新闻记者的新闻素养,促进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民生新闻采写中践行"四力"为切入点明确讲百姓故事做加减法的重要作用,提高民生新闻编写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蕾 《新闻界》2012,(4):6-8
本文以伪造"47号公告"事件为例,认为虚假新闻的生产是对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背离,这种背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新闻记者缺乏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记者要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增加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有效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翟旭瑾 《今传媒》2013,(2):56-57
马克思认为,报纸工作要了解世界的"分针"运动,同时,以世界资本流通的角度看待新闻时效,力争"以时间消灭空间"。然而,许多新闻记者因"抢新闻"而缺乏新闻作品内容、形式的精品意识。本文以我国新闻业为研究对象、以许多新闻报道中的词语误用现象为切入点,辩证分析追求新闻时效与正确把握用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作者两次蹲点乡镇农村开展新闻采访为例,从寻找“新线索”、发掘“新题材”、发现“新价值”、书写“新文章”四个方面阐释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如何守正创新,践行“四力”挖掘新闻,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四力"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作品的有效方法和实践路径。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如何增强"四力",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值得媒体人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3.
"四力"是新闻记者开展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也是采写高品质新闻精品佳作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入手,分析论述了新时期提升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实践路径,期望对建设高素质新闻工作队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走转改”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失实报道仍有发生,虚假报道仍见诸于媒体。为了更好地改进新闻报道,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继续深化“走转改”,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可以为“走转改”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其新闻思想中“群众观点的建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对深化“走转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互联网+"下,海量的信息高速传播,传统媒体行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基层记者工作现状展开分析,并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写出"大新闻"的有效途径,确保提升基层记者的综合素质,牢牢把握"四力"原则,更好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张晶 《新闻战线》2022,(10):114-115
发生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乡镇的新闻《古存“六尺巷”今有“七尺路”——龙市镇政府大院拆墙让地成路传佳话》紧贴镇党委政府让利为民“七尺路”的生动实践,以小见大,微观不微,用事实与数据说话,巧用直接引语,以真心真情打动读者;文字朴实、简练直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了践行新闻“三贴近”要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口述实录”不是新闻体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实录"这一文体最初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栏目中.这类文章以它新颖独特的视角、特殊的叙述方式和人们所关注的情感问题吸引了许多读者,也使一些其他报纸争相效仿."情感地带"、"真情倾诉"、"都市女性"等口述性质的栏目和专版纷纷"出炉",形成一阵热潮.新闻学术界对此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中华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口述实录"是"继大特写之后的又一被各媒体普遍看好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20.
杨惠 《传媒观察》2014,(10):40-42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记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这种类型的新闻人才需求也更为迫切。面对这一变化,众多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对实践课程培养体系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从当下传媒市场对新闻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