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成波 《培训与研究》2009,26(10):65-66,77
柯尔伯格主张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包括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原则论、道德教育方式论。他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主要提出了两种德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该理论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脱离的问题,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尤其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以及在此基础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为解决此类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和工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等人在直接吸收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两难道德判断为切入口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道德教育应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促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柯尔伯格在对美国青少年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和对十几个国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该模式认为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三个水平及六个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  相似文献   

5.
道德讨论策略是柯尔伯格提出的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运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把这种策略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讨论策略是柯尔伯格提出的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运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把这种策略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九年一贯课程”的统整化、一贯化、弹性化,台湾地区国民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编制发生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道德教育扩展到价值教育,道德课程为社会学习领域所涵盖,课程指导思想由道德教学观向道德学习观、课程实施与评价由权威模式向校本模式等的转变。这些变化对超越德育课程的传统模式、深化德育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六个水平,强调价值判断重于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它的启示是: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阶段,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一致、注重道德环境建设并应充分发挥学生道德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文进行分析和研究,简要介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对其“批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阐述其合理的道德教育思想,并对其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 ,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 ,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 ,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 ,美德可教 ;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 ,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相似文献   

11.
柯尔伯格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创新是对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一种突破,是实现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德育模式的转换。德育目的论、阶段论和方法论是美国道德学家柯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在反传统的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 ,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 ,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 ,即寓道德教育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 ,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奠基性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下面拟详细分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一、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知识学习促进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知识提高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知识水平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柯尔伯格(L.Koblberg,1927~1987)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建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辛勤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开创了国外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两个方面介绍得较多,而对其道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相关道德教育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各种活动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美大学德育理念的比较,反思大学道德教育的发展,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德育的地位应获得提高;其次,德育的目标应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以及合格的公民;然后,道德的内容应该以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为主,同时结合具体情景学习了解相关规则;最后,道德的实施应该课程有体系、教学重启发、课外重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化背景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四大困境:德育模式与品德形成规律的断裂;道德教育与智力开发的断裂;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断裂;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断裂。提出要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推进德育理论、德育途径、德育技术创新等思路。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柯尔伯格是心理学道德发展领域认知派理论的两位杰出代表人物,从研究的背景、方法、成果及其应用诸方面对他们作比较性的分析,指出皮亚杰以其在道德心理学学科上的奠基性工作,探讨了人的德性起源和儿童的道德判断特点,对道德教育有启迪意义;柯尔伯格则在皮氏基础上以其创新性研究揭示了道德发展模式和阶段特点、并进行了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和指导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