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用项目课题组在全国七个城市的抽样数据,对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海外留学科技导向类与非科技导向类专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留学专业选择受到留学预期收益率等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文章对上述研究结果给予了理论回应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以香港高中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区分为学生个人和父母两个独立的分析单位,探讨学生如何运用其个人及父母的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研究发现香港高中生的公开考试成绩和其个人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其升学、择校和择业的显著影响因素,高中生的家庭背景变量对这三类选择行为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能否做出高回报的海外高等教育决策,与他们对海外高校质量信息的了解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2007年对全国东中西7个城市12961名高三学生所做的“留学海外高等教育的看法和意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高中生对海外高校质量信息的重视程度,以及可能影响这种重视程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学生普遍重视海外高校的质量信息。同时,在各种因素中,不同留学付费方式、留学国家和专业选择偏好,以及学生个人特征(如家庭居住地特点、学业自评水平)因素,对学生对质量信息的重视程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国的留学热持续升温,并趋于低龄化,高中生开始成为出国留学的主要潜在群体之一。那么他们将会去哪里留学?他们在考虑留学地的时候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回顾消费者选择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基础上,一项研究通过建构一个解释留学地选择的消费和投资混合模型,并应用中国高中生大样本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研究发现,高中生选择留学地,不仅会考虑不同留学地所能带来的投资性效用,也会考虑在不同留学地上学的消费性效用,并且不同群体选择留学地时,还会受到家庭背景、学术能力、个人特征等方面的约束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对我国三省一市90所中学10909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性别差异已不大,但专业选择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家庭存在的男孩偏好倾向、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传递模式、家庭资源的不充裕等因素是造成高等教育需求中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性别刻板印象、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对北京、湖北、江苏、陕西四地10 909名高中生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有92.3%的中国学生选择高中毕业后希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比例远高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实际供给能力。通过因素分析,发现有6个因素,即“高等教育价值”、“自我感知”、“他人影响”、“家庭支持”、“个人追求”和“职业偏好”可能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潜在的影响。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这6个因素中除“他人影响”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没有显著影响之外,其他因素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家庭收入水平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地方高中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对其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普通高中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也显著高于职业高中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后是否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是衡量二本院校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二本综合型院校K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随机采样,调查学生对社会归属感的预期情况,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二本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归属感预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本院校毕业生所在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的契合度、所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因素对其社会归属感预期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教育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假定个体只考虑教育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的真实存在。已有文献对教育选择行为的预期假定存在较大差异,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假定可能导致对教育选择行为的不正确推论,而使用个体主观预期数据替代这些假定能更准确地分析个体教育决策行为。采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态度的调查",利用预期收入、风险数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预期收入对选择研究生教育有显著影响,而风险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收入风险对于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明显,主观风险对选择研究生教育则有负效应。此外,还发现就业率是大学生决定是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所学专业就业率越高,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越小。上述研究结果暗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数据,便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状况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理性选择,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尝试在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上探讨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因素.借鉴"运气均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将影响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因素分为"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其中"原生运气"因素包括家庭收入背景、父亲教育水平、家庭居住地(城市、县镇和农村)、性别、民族和家庭是否有海外亲戚;将控制了"原生运气"影响后的期望经济回报视为"选项运气".依照"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原生运气"影响的不平等结果应被视为非正义的,而"选项运气"影响的结果则被认为不是不正义的.本研究应用香港中文大学对中国大陆七省市高三学生的调查数据,建立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发现高中生留学意愿不仅受制于"原生运气"的影响,同时也是"选项运气"作用的结果.并且,期望经济回报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受制于"原生运气"(家庭收入背景、父亲教育水平和家庭居住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出国留学热潮的涌现,留学选择问题成为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但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远未被充分揭示。通过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了大学生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学校特征、学业参与与表现、个体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就读院校层次越高、学业表现越好的学生,出国留学的可能性越大。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对留学选择的影响显著。对我国政府和社会评价越低的大学生群体,出国留学的概率越高;党员群体、无宗教信仰群体,留学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教育是在充分认识教育效果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热点话题.个性化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存在深远影响.美俄等国通过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培养个性思维,使得个性化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在于从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着手,使教育具有针对性.这种教育模式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三者是统一的,我国应该通过发展研究型教育推进个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certain contextual factors explain levels of education attainment and participation amongst youths in 30 European countries, whilst also exploring the scope for ac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when dealing with these issues. Through simple OLS regressions, we first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 group of contextual indicators on the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aged 20 to 24 having completed at least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education attainment)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ged 18 as a percentage of the corresponding age population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econdly, through multivariate OLS analysis, we identify the net impact of some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levels of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of 18-year-olds. The results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three factors: low-skilled occupation,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彭军 《平原大学学报》2007,24(2):98-101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现象,导致教育竞争过度并诱发“应试教育”现象,使得教育竞争向更加无序和背离教育目的的方向发展。扭转“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用人制度的变革、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能配合抑制“应试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4.
Moral education can be received from the film Beverly Hills Chihuahua.In the modern time,moral education is believed to be in the first place on all-around education in schools.Family education is the key factor that have an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one’s moral ed ucation.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and gratitude education are believed to be helpful in moral education Setback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is also emphasized in our time.The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o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多年来的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少年苦读 ,造成了一些弊端的出现。应该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的思想 ,并抓好成人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罗强 《平原大学学报》2004,21(4):143-144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在其中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隐蔽化教育就是按照这条教育规律.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启发,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对隐蔽化教育的四种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内在质量上应体现为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充分体现与使命的全面落实。在多维度认识视野中,当代普通高中教育是再生产“普通人”的普通教育,是为“未完成人”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层次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移进程中的大众教育,是主动适应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需要的预备教育,也是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的多样化选择性教育。当代普通高中教育的上述性质与使命集中指向素质教育。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与文化品位的惟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教育体系至今仍保留着前苏联的特色,因为国家投入不足、形势变化多端、人口持续下降等客观因素,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近几年俄罗斯教育开始复苏,各项指标持续上扬,一些新的改革措施也不断出台与实施.俄罗斯教育正努力融入世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出现是令人深思的,它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单一的以分数来选拔的制度设计、教师教育理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只有在这三方面同时获得转变与提高,教师教育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