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读俞润生著的《邹韬奋传》,情不自禁地回忆起40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在 1946年9月,我正在辽东新闻工作学校学习新闻业务。课堂上由姜丕之校长讲着抗战七君子的故事,以邹韬奋等人的事迹阐述新闻工作者的人品、文品和应走的道路;课余自修,贪婪地读着邹韬奋的《经历》《患难余生记》以及《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著作。动人的事迹很多,而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作人作事,要有志气、有骨气,有浩然之气。韬奋是新闻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2.
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新闻宣传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报纸编辑、政论写作,还是报业管理、出版发行等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建树。作为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他的旅游通讯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堪称我国通讯发展史上的优秀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今天读来,仍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李玮 《编辑之友》2011,(6):95-97
从现有的教科书和我们主观的教学思维来谈新闻经典,可以说是已经有太多的"经典":斯诺《西行漫记》是新闻经典,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是新闻经典,史沫特莱《震撼世界的十天》是新闻经典,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是新闻经典……但是当我们试图站在"建学"的高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知道邹韬奋的名字,还是在“十年动乱”初起之时。是时,百花凋零,万书俱焚。偶从家中残存的一册中学课本中读到韬奋的遗嘱,虽寥寥数百字,然言简意赅,回肠荡气,至今难以忘怀。从那时起,先后读过先生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诸书,仰慕可谓久矣!长成,阴错阳差,居然也干起新闻记者的行当,更是把先生视为学习的楷模。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诞辰95周年。初夏的一个上午,我来到重庆南路205弄54号,轻轻地叩响了韬奋故居的后门……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6.
从1815年8月8日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问世的《警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海外华文报刊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虽几经起伏,仍在不断发展。据1987年的统计,有88家日报(包括香港报纸海外版)、281家期刊。1988年初,有两家日报停刊,是美国的《北美日报》和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还有几家周报,如美国的《福建侨报》和《华语快报》、《皇后日报》联合版等也停刊了。但同时又有一些报纸创刊,如巴拿马的《华侨日报》、阿根廷的《侨心报》、古巴的《光华报》等。目前虽无正式统计,估计与1987年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7.
曹飞翔 《新闻世界》2013,(9):205-206
邹韬奋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自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任主编开始,他一生共主编过七个报刊,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此外,他还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和译作。他的编辑出版思想,不仅在当时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前进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是在今天,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在《世界优秀通讯选》里,读过著名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写的两篇通讯,一篇是《记鲁迅》,另一篇是《朱德将军忆童年》。两篇通讯给我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这里洋溢着作者对中国革命者的爱,确实感人至深;它们是新闻通讯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认真观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海外华文报刊□王士谷海外华文报刊已经有了180多年的历史。据一项最新的但仍是不完全的统计①,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996年,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过华文报刊,累计总数为3,976种(内日报657种,期报975种,期刊...  相似文献   

10.
张怀俊  张涛 《新闻知识》2006,1(11):39-41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被誉为报界之奇才。在短短的五年新闻职业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讯作品。邹韬奋曾回忆学生时代为远生通讯着了迷,说“每天跑进阅览室的时候,心里最盼望的便是《时报》上又登出了远生的北京通讯”,并认为“当他替《时报》作特约通讯的时代,实在是《时报》最有声有色的时代”。老一辈新闻学黄天鹏谈及远生通讯当时的影响时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参考文献与作者和编辑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陈灿华 《编辑学报》2003,15(1):42-43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科学的继承性,提供科学依据,节省篇幅,使论文内容精练、结构紧凑。认为参考文献的著录还能反映作者的科技道德和科研水平,反映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就其具体判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就如何对待参考文献,对作者和编辑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Welcome to the Global Postcards column! We are so excited to bring you news and projec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this column, our contributors from Bulgaria and Turkey bring u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bile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students at two universities in those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around these literacy concepts, their research project also highlights growing trends in the use of distance education and web-based study materials. Thanks to the contributors for this issue, and please keep the submissions com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send a submission, please contact either of the column's co-editors: Jacqueline Solis, jsolis@email.unc.edu, and Robin Kear, rlk25@pitt.edu.  相似文献   


13.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我国行业协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中国入世,并承诺在三年内逐步放开书刊分销服务,国内图书市场国际化加  相似文献   

14.
15.
科技期刊是我们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主渠道,是获取新成果、新技术、新科学、新信息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科技文献利用率很低.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校学生信用档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建立学生信用档案是指有关机构或部门把在校学生在经济活动和其他履行合同、兑现承诺等活动过程中的信用行为状况、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的程度记录在案,便于有关单位或个人了解其诚信状况等而形成的学生个人诚信方面的材料。在当前我国倡导打造诚信国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大环境下,高校如  相似文献   

17.
一看题目 ,就知道是一篇关于图书的文章。有书 ,就得有存放的地方 ,小的叫书房、书斋 ,大的叫馆、阁。还有私人藏书、国家藏书。国家藏书 ,有书 ,有馆 ,还得有人管。管理藏书的人 ,古代叫吏 ,现在叫馆员。此三者 ,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图书是图书馆的基础 ,藏书的质量和数量是图书馆价值高低的标志 ,一个没有书的馆就不能叫图书馆。与此同理 ,馆舍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必备条件 ,没有馆舍 ,就如人没有衣穿 ,就没办法开展工作。有书 ,有馆 ,还得有人管理 ,这样 ,图书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对于这些常识问题 ,也有赘述的必要。图书 ,对于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8.
在版编目(CIP)与图书馆分类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类编目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在版编目数据进行图书的著录和标引。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指出作为图书编目人员应当利用专业知识,有鉴别地使用在版编目数据,从而简便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19.
姜纯 《图书馆建设》2002,(1):110-111
本文从《资治通鉴》的编写背景及其史料论述了其对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科技活动与图书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科技活动重要性的陈述,阐明了图书馆如何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并长期在科技活动中扮演有影响力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