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谈的是当今大红大紫的易中天。易中天以《品三国》一朝闻名,可谓如日中天。作者亲身参与了易中天的讲座,也读了易中天的书,对易中天有所了解。本文的可贵之处是:一、作者读了不少书,其中包括《三国演义》和易中天的书,所以在写本文时,能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二、作者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做到独抒己见,不随流俗。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提到的《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和《新民晚报》上的《易中天的土豆》等,以及分析问题时所引用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阅读广泛。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则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经典”的平民…  相似文献   

2.
活动背景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怕出名猪怕壮”。易中天因《品三国》出了名,却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不管有怎样的非议,我仍认为《品三国》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那就是作者开了用时尚语言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讲解点评的先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品三国》,一时间盛况空前,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影响很大。易教授的同名专著《品三国》也是难得一见的畅销书。笔者反复拜读《品三国(下)》,感到易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史实清晰准确,说理透彻详明,  相似文献   

5.
桑哲(以下简称桑):何先生,现在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解读比较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很受关注.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炮走红,媒体各界,众说纷纭。叶力云老师《由易中天品三国想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一文对易教授的讲授方式大加称赞,并谈了如何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从易教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中也受益非浅。然而,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并非《百家讲坛》,易教授的讲授方式不能生搬硬套。对叶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要“历史知识故事化”,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理由有下:  相似文献   

7.
三国故事源远流长,妇孺皆知,目前又由于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全国涌现出一股三国热,而襄樊古隆中又是《三国演义》故事中主人公诸葛亮的躬耕地,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更多三国故事,弘扬三国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这个暑期,最“热”的无疑是易中天与他的《品三国》。天热,“三国”更热——趁着暑气未消,秋凉未到,我们也赶一趟热闹,从《文化中国》大型系列节目《话说<三国演义>》中摘取片断,为品读《三国》提供更多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朱亚平 《考试周刊》2011,(18):40-41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演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品《三国》"成为"百家讲坛"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之一。本文试从意义和声音的角度分析易中天的词语锤炼艺术。  相似文献   

10.
卜昌伟 《中学教育》2006,(12):54-5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阅读《论语》心得的讲稿日前结集出版。该书首印达60万册,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55万册的首印量。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7,(27)
《百家讲坛》采取讲课的形式,主讲人站在台上讲,观众坐在底下听,按理说这是一个极易枯燥的节目,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却让万千观众如痴如醉,为什么呢?易教授"讲"得实在高明啊!如果我们能像易中天教授一样地"讲",还怕学生不认真听吗?  相似文献   

12.
刘向东 《文教资料》2012,(8):189-190
易中天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推出的"三国"系列节目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作者就"品三国"的趣味性,结合当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创见。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上看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他采访的对象是在百家讲坛上以《品三国》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王志问了易中天这样一个问题:"在武汉大学工作了十年后,为什么选择去厦门大学工作呢?"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这样回答:"为了养老!厦门的气候温和,而武汉不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15.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以易中天教授在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上通俗品三国的“易式样语言”为启发,对当代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两个系列讲座引起了极大轰动,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易中天拥趸们自称“意粉”(易粉)、“乙醚”(易迷),称易中天是“超级教授”,其《品三国》等书也在全国各地特别风行。关于易中天讲座的评价很多,批评者称其一味取悦大众,是媚俗,是对学术及学者的背叛;而赞扬者称其讲座为“评书历史”“麻辣历史”,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学术走向大众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易中天凭借着其独特的讲史风格红透了半边天,这种风格便是其语言的通俗化与幽默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易中天《品三国》中的用词的现代化特色,来说明其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术普及和学术语言大众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艳 《学语文》2010,(2):51-51
近几年,笔者也发现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古文化热”.以“百家讲坛”为主阵地,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再到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同样是古文化,  相似文献   

20.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关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帝国的惆怅》等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