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CRH高速动车组的设计特点、运用方式与运行环境的分析,阐明了高速动车组列车途中运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牵引制动特性与CTCS系统的针对性研究,制定了“定方案、抓环节、细掌握”高速动车组列车操纵的应对策略,形成了定地点、定速度、定制动方式的高速动车组列车进站前制动调速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唐凌  汪沁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11):85-86
随着铁路"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速动车组已经在各条客运专线上风驰电掣,新技术、新设备大量投入使用,高速铁路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高速铁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结合CRH3型动车组全功能模拟驾驶仿真系统开展教学,通过对CRH3型动车组全功能模拟驾驶仿真系统中一个投影子系统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其结构以及相关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3.
CRH3型动车组是我国为建高速客运专线向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开发出来早期主力车型。因技术新,国内无检修经验,目前存在检修无标准、检修困难等短板。CRH3主变压器,作为动车组的电力来源,基能否可靠运行,给列车提供电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从检修前准备工作、变压器主体、冷确单位、油箱等方面对CRH3主变压器的检修工作提出检修标准。对CRH3的日常检修工作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长客股份公司进入中国铁路技术引进序列,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和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综合检测车的研制实践,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向传统的企业培训方式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介绍CRH2型动车组牵引变流装置的功能特点和工作原理,结合其故障诊断和保护功能,对发生频率较高的接地故障进行分析和排查,根据实际案例给出了CRH2型动车组牵引变流装置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和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14,(4):60-63
CRH380BL型高速动车组 主要完成人:孙帮成、牛得田、赵明花等 完成单位: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 该项目针对京沪高铁速度提升和长交路、大运量等运营要求,系统研究了高速动车组速度、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节能环保等综合指标,优化确定了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之间的参数匹配与接口关系,实现了CRH380BL型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创新,构建了我国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设计、研发、制造平台,并实现批量化生产及大规模运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克服对高速动车组实际结构开展检修工艺实验的困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设计了高速动车组检修工艺实验教学系统。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完成高速动车组检修计划编制、设备选型、检修工艺流程制定和转向架拆卸等模拟交互操作,对比测试数据和设计参数,对转向架性能影响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使学生快速跟踪动车组关键技术发展,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师生及国内外轨道交通企业员工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学习,为国内高校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动车组通过式称重车辆受力关系,建立车辆平衡数学模型,采用流场分析软件计算横风作用下车辆所受气动力,将气动力代入车辆平衡数学模型,研究横风作用对动车组通过式称重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9.
CRH250动车组的万向联轴器在动车运行中,既要传递牵引力矩又要适应各种复杂的运动关系,以保证轮对的自由运动。通过对动车组万向联轴器的结构原理阐述,提出了列车运行里程数与万向联轴器对应的检测原则,分析了不同运行里程后检测维护的工艺及各零部件处理的对策,以确保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以CRH380系列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动车组结构、组成、故障处理方法及检修工艺流程进行交互式虚拟仿真建模,开发出动车组运用与检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采用B/S架构搭建基于Web页面的在线共享网络平台,实现了高速动车组的模拟驾驶训练、虚拟装配训练、故障分析与诊断训练和检修工艺模拟训练,减少了实验设备费用、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进制造技术,高速切削加工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将大幅度地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高速切削刀具技术则是实现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根据高速切削对刀具系统的要求,针对传统刀具系统在高速加工中存在的弊端,分析了适应高速切削加工的刀具系统的接口技术。  相似文献   

12.
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昀 《高教论坛》2004,(2):69-70,80
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第一次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内外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仅在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而且逐渐走进了体育教学中,已成为体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我们深刻地感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不太完善,其相互连接和配合不太合理,这就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的高校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等院校已建立的高速计算机网络,采用先进的数字视频网络技术,建设了有效、灵活、高扩展性的高校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分析了高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将时间分割法插补原理用于开环CNC系统;研制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析了插补精度和插补速度;提出了圆弧自动过象原理和步进电机升降速的控制方法。这种插补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插补速度和插补精度,易于用八位微计算机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培育建筑产业工人有效推动了建筑领域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快了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各级政府、建筑企业、建筑行业、培训机构和高校相互合作培育建筑产业工人取得一定成绩。但因建筑产业工人自身因素、建筑企业因素、培训机构因素及政府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基于政府视角,提出解决建筑产业工人培育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People who are practiced in using text‐to‐speech can drive listening speeds to surprisingly high limit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people who are otherwise untrained,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 can increase their reading speed when forcibly accelerated visual or auditory presentations are used in isolation or in tandem. The experiment examined the reading speed and comprehension of 43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ree methods enabled by software on a handheld device: forcibly accelerated visual augmentation, auditory text‐to‐speech,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We found that both typical and impaired readers attained the highest reading speed using the combined method, controlling for comprehension. Importantly, those with dyslexia using the combined methods reached the equivalent reading speed of typical readers using paper, visual, or auditory methods, with no loss in comprehension. Findings here suggest that in future evolutions—using technologies available today—parallel neurological pathway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can be exploited to optimize reading for those impaired.  相似文献   

18.
19.
新一代光因特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协议(IP)已经成为数据通信的主流协议,发展下一代高速光互联网就成为光通信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技术的出现,为光因特网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