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为题,要求杜绝"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提倡"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并就怎样大力改进文风提出三条意见。至今读来,  相似文献   

2.
邓绍根  郭慧玲 《当代传播》2021,(4):11-16,26
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文风百年史是一部从成长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建设史、探索史.它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反对文言八股发展为反对"党八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新文风、反对受极"左"思想的不良文风和"帮八股",经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反对"长、空、假"的"新八股",最终发展到新时代的"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中,新闻宣传文风建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主题,而结合中国国情、贴合时代特色、符合群众味口是不同时期新闻宣传文风建设的重要目标;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宣传文风思想则对各个时期的文风建设思路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风历来是官风、党风、政风的集中反映。从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到习近平几代领导人"都盯着文风不放松",刚刚出台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也强调提出"切实改进文风"的指示要求。为此,本文谨从一个公文正文内容要素分析的学术角度入手,提出"认清鹄的"、"弄清知识"、"澄清规范"、"肃清吏治"等四条有效克服不良文风的"四清"对策如下,以期促进这一顽症的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4.
对一份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精神气质的外化.对一个时代而言,文风既忠实地呈现社会样貌的烙印,更为重要的,它也参与塑造时代性.所以,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新闻界讨论文风问题,是基于某种内在本质的要求.文风问题重要,但并非深奥玄妙.从道与术两个方面,可做一些分析. 文风之"道"无他尊重新闻规律而已 好的文风,并无一定之规,应该倡导多元.但好的文风必定遵从一个纲领——尊重新闻规律.这个规律之下,自然会呈现多元之美,这就是"纲举目张",也是道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对改进文风带来了新问题,也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契机。以往的好经验要大力弘扬,改进文风在现实中需继续做好"走、转、改"。同时,也应把握好新媒体时代文风问题发展演变的新动态新规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注重在与网民互动中逐步解决文风问题,用文章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共识,制定和推行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登台亮相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对切实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日,中宣部也发出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改进文风是当前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闻媒体应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以朴实清新的文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文风体现党风,关系党的形象与事业成败。一些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实践活动,既是新闻工作者长期的一项任务,又是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者关系看,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改文风是落脚点。电视作为当今主要媒体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改进文风上要抓  相似文献   

8.
皇帝文书是行使皇权的工具,文风强调"庄而且简".本文梳理了明代不同时期皇帝文书文风的形成与演变.肯定了明代早期皇帝文书简洁朴实的文风,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文风渐颓的原因,指出文风乃制体之表,明代中后期文风竞饰浮词的现象,是明代中后期政治败坏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风与党风、学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新闻文风不仅指涉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还体现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精神定位.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新闻文风的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新闻文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闻文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紧密相关,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新闻文风反映社会心态变化,党一直在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的统一中建设优良文风.优良文风建设,既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还需要遵循新闻与宣传的自身规律.建设优良文风,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文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观念改变了,文风就能够改变;而人不真变,文风也是改不了的。我特别要提到的是一种霸气十足的文风。那么,这种文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首先表现在一些惯常用语和句式当中。比如"必须……",必须怎样怎样。我并不反对这些"必须"的原则和结论,但是如果它们不是文件指令,不是社论宣示,而是欲以理论探讨的方式,向读者说明道理、意在令读者信服的文章,那么在这些"必须"前面,就必须多予阐释,说清"为什么"的道理,然后才能令读者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1.
正文风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和写作技巧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党风的折射。中宣部就切实改进文风问题下发相关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体伴随式的报道形式、生动鲜活的细节呈现、清新朴实的文风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力戒"假长空"、强化"短新实"仅仅是起步,改进文风不能止步于内容形式上的"短新实",否则就会只改表面、只改一时,而是必须从根本上更新理念、创新思维、完善机制,切实形成有利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利于提升电视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并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能真实地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文风,同一新闻媒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其文风也会发生变化。新闻文风除了涉及新闻作品的语言、风格等表现形式外,还涉及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政治文化和时代价值观。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至今,在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经历了多次文风改革。本文将以新闻传播对象为切入点,通过概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发展,分析新闻文风的新变化或新特点,为"两微一端"时代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的把握及长远发展,提出新闻文风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3,(1):25
中宣部近日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遇,下大决心大气力抓紧抓好。《意见》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  相似文献   

15.
<正>内容优化: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反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改进文风,关键就是要祛除"空"和"假"。这是底线。抓住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就能强化党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党报进一步贴近实际,破除新闻八股。对于热点问题,党报应该主动发声,敢说早说,抢占话语权,积极披露真相,揭穿谎言,用事实确立认知。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2013,(1):1
伴随2013年的新年钟声,新闻界传递着一句温暖的话语:"改文风,树新风"。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登台亮相以来,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的新风尚。近日,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  相似文献   

17.
坚持"走转改",就是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利益贯穿到新闻采编传播的全过程。"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作品,抓到活鱼写出精品。"转作风"是活动的本质要求。对记者来说,重要的是树立"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改文风"是"走基层"和"转作风"的结果。改进文风必须从改进作风开始,有了好作风就有好文风。"三贴近"要求新闻真实、文风朴实,读者喜闻乐见。一言以蔽之,坚持"走转改"才能抓到新闻的活鱼,"走转改"是出精品的法宝利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对切实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提出了要求.当前,新闻战线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倡"短、实、新",反对"长、空、假",以朴实清新的文风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来信提起改进文风,我非常高兴.要我谈谈我的看法,我愿意谈谈.我只说一层意思,不求其全面.来信单就改进报纸的文风说.我知道这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并不是说需要改进的只有报纸的文风.其实呢,凡是写些什么给人家看的,写下来的东西靠着现代的印刷技术或是通信技术传播极广  相似文献   

20.
王辉腾 《东南传播》2013,(8):130-131
深入一线,接地气、近群众,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寻找亮点、采写新闻,反映芸芸众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喜悦之情,这是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特有资源。而如何忠于职守,变"走基层"为"在基层"、"转文风"为"正文风"、"改作风"为"严作风"?则是新形势下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发挥区域、资源和本地优势"走基层"三个方面,浅析这些优势为"走基层"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