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相似文献   

2.
在洛克的政治哲学之中,人类具有一种天然的自由或者天赋自由。"天然的"或者"天赋的"这一概念有着两层含义,二者既有区别又不相互矛盾,而每层含义都是对他的天然自由概念的证明。其中第一层含义是属于神性的自然,而另外一层含义是自然状态或者人的本性。简言之,人类的自由不仅可以在上帝那里求根溯源,而且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洛克的政治自由观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洛克建立在神性和人性维度之上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和民间国学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惠特曼泛神论自然观蕴涵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特曼认为,自然界中每一样事物都折射着神性,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泛神论自然观。神性自然使得惠特曼的自然观呈现了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一方面他的自然观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蕴涵了作者对于生与死深沉思考的宇宙意识;另外他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则显示了他对自然单纯美的欣赏,这使泛神论自然观蕴涵的审美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5.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约翰·格雷在自己的书中描述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现在又有了另外一种流行说法:90后来自火星。"地球""火星"的界限成为舆论划分一般人与"另类人"的标准。另类的则来自火星,而90后素有另类的特征,于是有了"90后来自火星"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韩贞从小树立成圣成贤的志向,一生希贤希圣。他把刻苦修炼看作成圣成贤的关键,生活中虽饱受苦难而不移成贤成圣之志,相伴渔樵而不改人伦之乐。韩贞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修炼理论,把"做好人"看成是成圣成贤的入道口。他自己自修不息,与人为善,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受到百姓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8.
韩贞在传统"生而知之"的思想基础上继承了泰州学派圣愚平等、贵贱平等以及男女平等思想,大力倡导和实践人人平等。他强调了"人人天地善"这一平等的本性特征,认为每个人的位份虽然不同,但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野老能成圣、道江鱼能化龙的判断,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享受平等的政治与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9.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0.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和易卜生来自不同的国度,两人的生命轨迹不曾交织,王尔德远不及易卜生的名声显赫;然而评论家却习惯于把两人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两部作品在对背景、人物以及情节的处理上惊人的相似,王尔德并非单纯模仿易卜生的剧作,而是在主题思想上对其颠覆和逆转,即在对待婚姻主题上,王尔德与易普生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和《石榴之家》表现出一种"变态美",这种美是通过对肉体痛苦的过度渲染、对死亡意象的反复书写和同性恋意识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残酷且怪异的美,而王尔德生活的时代,他自身的变态心理以及他的美学追求则是形成这种变态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王尔德早期小说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采用"罪恶"的主题来表现美的事物和对美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则采用了象征和反讽,加强了文章的审美愉悦性。王尔德借以虚构和想象的创作,将人物超越于道德原则之上,体现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创作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在每一部喜剧中都注重悬念的设置,他基本上沿用了“告诉观众,瞒住剧中人”的方法,充分利用人物的“前史”等秘密制造悬念,但在不同的剧作中又略有变通.悬念的精心设置,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王尔德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模仿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的神性属性,到政治的工具属性,凸显出了个体主体性自由获得过程当中蕴含着的线性要素,而老、庄哲学当中的系统的、非"巨大主义"的世界观也为非神性统摄下的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最优生存之道。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下,人用顺应自然之道的方式保存住了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性自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与上帝存在同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最为人熟知的是他诙谐机智的戏剧、小说和童话故事,但王尔德的批评理论却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其批评理论,既是其唯美主义诉求在批评中的反映,也是最能标志其美学思想之独创性的内容。王尔德倡导艺术化批评,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创作。独立于艺术家的意图并且批评相对于创作的优越性,认为是批评精神渗透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王尔德对19世纪末批评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坛冉冉升起的唯美主义怪才,终其一生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唯美主义理想。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文学批评诸领域,王尔德均有涉猎,颇有建树。然而,无论是王尔德的生活还是他的文艺思想,抑或是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矛盾性、复杂性显而易见,一般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已不能概括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全貌。对王尔德的研究也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注重个人风格和个性到60年代的注重文本形式的分析、80年代之后的文化研究之学术批评历程,体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为夸饰这种修辞手法单立一篇,足见刘勰对夸饰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刘勰受其"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影响,并未将论述重点放在夸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夸饰上,而是放在了夸饰的节制上,这不仅导致了他所提出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观点具有了一定模糊性,也使得他在论证过程中例证也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被中外学者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集中在他的戏剧作品和长篇小说上,对于他的一个超短篇小说<笔杆子,画笔和毒药>却鲜有提及.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集中反映了王尔德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将尝试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来理解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大都比较熟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那可是童话王国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不可不看啊。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的著名作家,他在诗歌、小说、戏剧、文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的童话创作也闻名于世。王尔德18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